週二. 1 月 2nd, 2024

國際新聞

世界看台灣》台灣疫情下探、台美TIFA重啟 國際關注

昨天(29)世界怎麼看台灣?台灣疫情大為舒緩,獲國際高度重視。台美TIFA睽違5年,本週重啟,各國也好奇台美將討論什麼議題。中國在世界的擴張、蠻橫,卻在歐洲仍獲多國姑息,包括美國輿論、日本防衛副大臣中山泰秀都強調,應該正視中國的野心。

英國《路透》(Reuters)報導,台灣確診病例降至1個半月來新低。報導指出,台灣28日本土病例新增60例,是5月15日以來新低;當時,台灣的確診數從29例暴增為180例。陳時中說,確診人數確實往下降,這是好現象,但不要放鬆警戒,繼續避免外出。加拿大《國家郵報》(National Post)也報導台灣本土疫情創新低。

《路透》另報導,AZ公司有望滿足東南亞的訂單。報導指出,AZ公司28日表示,將可如期履行在東南亞地區供應疫苗的承諾。泰國國王瓦吉拉隆功(Maha Vajiralongkorn)擁有的暹羅生物科學(Siam Bioscience)將在今年生產1.8億劑疫苗,其中2/3提供給東南亞其他國家。泰國的大規模接種以AZ為主,其生產延遲,也影響馬來西亞、菲律賓、台灣的供貨。

法國《法新社》(AFP)報導,關島啟動疫苗旅遊計畫。《解放日報》(Liberation)報導,台灣電子產業把員工當成「囚犯」。

瑞典《尼瑞克日報》(Nerikes Allehanda)報導,向台灣運送疫苗關係瑞典的安全利益。日本《大阪日日新聞》報導,台灣民間為感謝日本贈送疫苗,透過在大津的王輝生醫師,轉贈40萬枚口罩。

在台灣的財經議題,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報導,台美TIFA重啟,將談及供應鏈議題。比利時《Business AM》報導,在中國設立的電腦晶片教育中心離開後,台灣能在歐洲扮演何種角色。

在台灣的國際外交議題。美國《國家利益雙》(The National Interest)刊登前駐美代表處政治組長趙怡翔、國民黨智庫特聘研究員黃裕鈞的投書,呼籲世界效仿美國等國家軍艦部署台海,共同遏制中國軍事擾台的行為。

《路透》報導,日本防衛副大臣中山泰秀呼籲各國須覺醒,共同保護台灣。報導指出,中山泰秀28日在「哈德遜研究所」(Hudson Institute)演說時,質疑包括美日等多國遵循的「一中」政策,是否禁得起時間的考驗?未來的世代將如何評價決策者在此項議題上的表現。他表示,民主國家必須保護彼此,所以我們必須保護作為民主國家的台灣。

中山泰秀表示,日本和台灣地理位置相近,若台灣發生事情,將影響日本沖繩縣。該縣有美軍駐紮。他呼籲大家要覺醒,有必要對中國及俄羅斯展現威懾力。日本已決定取消國防支出不得超過GDP1%之限,必須增加購買武器的預算,另考慮到人事費占預算50%,應減少成本。

貝里斯《貝里斯快報》(Breaking Belize News)報導,美國駐貝里斯大使館代辦Kieth Gilges表示,美國堅定支持貝里斯-台灣關係。

在中國的國疫關係方面。美國「CNBC」報導,中國戰狼外交是「巨大的危險」。報導指出,亞洲協會(Asia Society)美中關係中心主任夏偉(Orville Schell)28日接受「CNBC」節目「Squawk Box Asia」專訪。他表示,中國的強勢舉措,加上其軍力崛起可能導致軍事事故,甚至軍事衝突;那麼可能意謂中國夢的終結,並可能終結全球市場體系,同時將顛覆我們今日所瞭解的眾多事務。中國強勢的戰狼外交,似乎不顧其他人的想法,一心做自己想做的事,是如此的危險。

夏偉表示,就在中國在變得更成功、更富有、更強大時,卻讓一個又一個國家與其疏遠,這是個令人震驚的事實。美國總統拜登則積極號召盟友,譴責中國涉嫌侵犯人權的行為及不符市場機制的作法。

威爾遜中心(Wilson Center)季辛吉美中研究所所長戴博(Robert Daly)則表示,國際壓力並未削弱中國國內對中國共產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支持。中國政府及人民是根據自己的歷史和經驗判斷,沒興趣與世界其他國家比較。戴博在「CNBC」節目「Street Signs Asia」表示,只要大多數中國人看到其生活水平、科技水平、健康、教育成果有所改善,他們就會傾向支持中國政府。

《彭博》(Bloomberg)刊登專欄作家Michael Schuman的評論,稱西方國家領導人已無力影響中國外交政策。他指出,德國下任總理候選人拉謝特(Armin Laschet)最近表示,希望與中國發生冷戰。許多西方政治人物都對反中立場持謹慎態度。但西方民主國家已經與中國捲入一場新的、日益加深的競爭。如何因應中國及其崛起已成為美國及其盟國討論的焦點。華府認為北京是必須面對的威脅,以梅克爾為首等其他領導人則不準備放棄與中國交往。

Schuman指出,西方大國最大錯誤是認為他們在與中國的關係中仍處於主導地位。但以習近平為首的現任領導階層,正以一種幾乎無法免於與西方民主國家發生衝突的方式追求其國家利益。不只伸張中國的新影響力,更是破壞美國及其盟國的政治、經濟和戰略利益。北京正在破壞國際規則,將於7月1日慶祝成立百年的共產黨,正濫用西方開放的社群媒體攻擊民主理想以及威嚇異議人士。

Schuman警示,若民主國家依循拉謝特的做法,至少可以緩和與中國的緊張關係;但不太可能動搖北京的遠大抱負。實現「中國夢」對習近平持續統治地位至關重要。中國高層領導人幾乎在西方國家關注的每個問題上都劃下「紅線」,包括台灣的地位、對香港民主運動的鎮壓。Schuman說,西方領導人不想在新冷戰或接受專制國家間做出選擇。但中國正在為他們做這件事。

《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報導,中國如何越過紅線,全面接管香港。加拿大《環球郵報》刊登專文指出,私人部門在對抗中國擴張野心上扮演重要角色。澳洲《澳洲人報》(The Australian)刊登評論指出,就算對中國不滿意,還是得面對。紐西蘭「紐西蘭廣播公司國家廣播電台」(RNZ)報導,中國大使館否認利用間諜滲透紐西蘭大學。

日本《東洋經濟週刊》報導,中國增強軍事施壓,與形象戰略的矛盾。

記者鄭信貞

世界看台灣》台美TIFA本週復談、日加贈台灣疫苗、台灣首傳Delta本土案例 各國關注

昨天(28)世界怎麼看台灣?台美TIFA睽違5年,本週重啟,受到各國高度重視。日本25日宣布再贈台灣百萬劑疫苗、台灣傳出首例Delta變種病毒本土案例,以及聯亞二期通過解盲,均獲重視。外交部長吳釗燮上週接受《CNN》專訪,強調台灣有對中國的武力侵犯做好準備,也陸續有各國媒體引述。

英國《路透》(Reuters)報導,日本將提供600萬劑疫苗給台灣和5個東南亞國家。報導指出,日本25日宣布,將送200萬劑AZ疫苗給台灣和越南,也各贈泰國、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100萬劑。此舉將增加日本在亞洲的外交影響力。

日本已宣布提供10億美元、3000萬劑疫苗給COVAX,並稱本月捐贈的疫苗將直接運往亞洲鄰國,不會透過COVAX。日本6月已分別捐贈台灣124萬劑、越南100萬劑疫苗,並計劃追加各捐100萬劑。官員表示,這些捐贈實際上係呼應美國行動的重要之舉,確保印太地區的自由開放,對抗中國在該區的地緣政治影響力。

加拿大《國家郵報》(National Post)、希臘「CNN GR」、「liberal.gr)」,均報導日本加贈台灣疫苗。日本《日本經濟新聞》報導,台灣高度感謝日本的加贈。

《路透》另報導,台灣聯亞將為其候選疫苗尋求使用許可。報導指出,聯亞27日表示,試驗顯示其疫苗安全有效,將尋求緊急使用授權(EUA)。聯亞將在6月底前將文件遞交給政府,一旦獲得緊急使用授權,每年可生產1億至1.2億劑,未來將在印度進行第三期試驗,共有1.1萬名受試對象。

報導指出,台灣僅7%人口施打過疫苗,但因全球生產問題,交貨被延後。台灣在數個月的相對平靜後,正在處理本土群聚感染病例的問題。政府希望能自7月開始施打本土疫苗。

英國《每日電訊報》(Daily Telegraph)報導,台灣晶片製造商將移工「監禁」在工廠,以滿足全球因疫情而產生之需求。

《路透》、《國家郵報》、美國《彭博》(Bloomberg)均報導,台灣通報首例Delta變種病毒的本土確診個案,因此加強邊境防疫。

美國《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則刊登駐美代表蕭美琴投書,稱許美國是對抗疫情之力量。

在台灣的財經議題。美國《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報導,美台將召開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會談。報導指出,AIT於25日表示,AIT處長酈英傑、台灣駐美代表蕭美琴30日將透過視訊與美國貿易代表署、台灣經貿辦公室代表會談。雙方將在1994年簽署的TIFA下會談,是2016年來首度重啟。

過去1年,美國務院就經濟與商業關係主持低階討論,為較嚴肅的會談建立基礎。亟欲與美建立較緊密關係的蔡英文總統,放寬部分美豬美牛進口限制,希望最終能簽署類似於美國與加拿大和墨西哥所簽的雙邊貿易協定。中國政府反對美國與台灣之間的任何官方交流,曾反對貿易會談和美國捐贈疫苗給台灣。但美國是台灣的第2大貿易夥伴,台灣是世界最大的先進半導體供應者,去年出口價值數十億美元的晶片、電腦及通訊器材至美國。

美國《美國貿易內情》(Inside U.S. Trade)、《路透》、澳洲《澳洲人報》(The Australian)也都報導台美重啟TIFA。法國《解放日報》(Liberation)報導,半導體是台灣展現它在科技上的強項。

在台灣的國際外交。《彭博》報導,日本防長稱台海緊張威脅日本安全。日本防衛大臣岸信夫24日接受《彭博》專訪,強調台灣的和平與穩定直接關係到日本,正在密切監控兩岸關係以及中國的軍事活動;隨著中國增強其軍力,兩岸力量平衡正大幅轉向對中國有利。

岸信夫在4月17日前往離台灣最近的與那國島,數天後出席自民黨研討會時表示,如果台灣「赤化」,情勢恐急遽改變,日本需要為此做好準備。台灣已成為美國和其盟友日益重要的話題,其中許多國家對中國在台灣周圍日益強硬的舉措感到擔憂,台灣半導體產業是全球供應鏈的關鍵。日本25日宣布將加贈100萬劑新冠疫苗給台灣,日本之前已贈台124萬劑疫苗。

葡萄牙《i日報》(i)、阿根廷《德蘭通訊社》(Telam)、智利《記者電子報》(El Periodista)均引述報導,吳釗燮上週接受《CNN》的專訪。

在中國的國際外交。美國《CNBC》刊登美國智庫大西洋理事會(Atlantic Council)主席兼行政總裁肯普(Frederick Kempe)的專文,探討中國共產黨建黨百年,卻面臨加劇挑戰。美國《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報導,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表示,美法認同中國威脅日益嚴峻。美國《Fox News》報導,國會兩黨通過決議,譴責中共過去百年來侵犯人權作為。

日本《每日新聞》刊登評論指出,G7應團結與中國進行對話。

澳洲《澳洲財經評論報》(The Australian Financial Review)報導,中國對澳洲貿易戰爭無所不用其極。《坎培拉時報》(The Canberra Times)報導,日本駐澳洲大使表示,日本將與澳洲合作因應亞太地區複雜問題。《 雪梨晨鋒報》(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則報導,日本駐西澳州總領事於中國緊張局勢加劇之際強調日澳關係,澳洲可以信任日本。紐西蘭「紐西蘭廣播公司國家廣播電台」(RNZ)報導,紐西蘭學者懷疑中國間諜已滲入紐西蘭大學內。

記者鄭信貞

世界看台灣》美艦穿越台海、台灣解旱象 各國關注

昨天(24)世界怎麼看台灣?台灣相對不算嚴重的疫情,仍嚴陣以待,宣布三級警戒延長兩週;以及台灣遭遇異常氣候,百年大旱剛解除,馬上要防範洪水;以及美艦定期穿越台灣海峽,恫嚇中國的武力威脅,是各國討論台灣時的焦點。

英國《路透》(Reuters)報導,台灣三級警戒延長至7月。報導指出,陳時中23日宣布,疫情還未達可鬆懈的地步,將延長三級警戒至7月12日為止。雖然整體趨勢在這段時間有改善,但沒有達到要求,所以再延長兩週,希望在7月12日之後疫情比較平穩。儘管台灣確診數字迄今相對較低,當局表示正出現社區傳播和群聚感染的情形。

《路透》另報導,慈濟加入爭奪BNT疫苗的戰場。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報導,台灣科技廠為防疫嚴禁移工外出。希臘「capital.gr」報導,立陶宛向台灣提供2萬劑AZ疫苗。墨西哥《快報》(Expreso)報導,台灣政府宣布允許晶片業者台積電採購疫苗。日本《讀賣新聞》則引述在國內被譏笑的「折線圖民調」,報導蔡英文的「不支持率」超越「支持率」。

在台灣的財經動態。美國《彭博》(Bloomberg)報導,台灣降雨緩解旱象,但暴雨淹水風險上升。報導指出,台灣的大雨已緩解有史以來最嚴重的旱象,官員們現在改以防汛為重點。這些雨水對於使用台灣70%以上水資源的農民,和不得不以卡車運水的晶片廠來說,是好消息。經濟部長王美花表示,用了緊急海水淡化機組、抗旱水井等措施因應乾旱後,近期降雨增添了水庫蓄水量。接下來從以抗旱為主,轉向防汛兼抗旱。

央行表示,氣候變遷導致台灣發生100年來最嚴重的乾旱;這導致電力供應短缺,並可能影響國內製造業和生計。而氣候問題不會馬上消失。台灣的平均氣溫在過去100年已上升約1.3度,大約是全球速度的兩倍;在1957至2006年間,夏季延長1個月,冬季則縮短1個月。

《路透》報導,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指控,台、韓、泰傷害美國輪胎業。報導指出,ITC在23日指控,自韓國、台灣、泰國進口的客車、小貨車輪胎,令美國製造商受到重大傷害,越南補貼的客車輪胎傷害美國國內製造商。ITC稱商務部將對韓、台、泰發布反傾銷令,並對來自越南發布反貼補稅令。但美國商務部拒絕發表評論。

商務部2020年對進口自韓、台、泰、越的輪胎展開調查,以回應美國聯合鋼鐵工會(USW)的申訴。工會理事長康威(Tom Conway)感謝ITC確認工會會員每天所見到的景象。美國聯合鋼鐵工會橡膠/塑膠產業會議主席強森(Kevin Johnsen)說道,目前的體系已經崩壞,必須以流失的就業機會、減少的市占率呈現他們受到的傷害。

美國2020年從韓、台、泰、越進口44億美元的輪胎。USW表示,自2017年以來,美國自這4國進口的輪胎價值已增加近20%。

在台灣的兩岸外交方面。美國《新聞週刊》(Newsweek)報導,美艦穿越台海,拜登維持對中國的壓力。西班牙《國家日報》(El Pais)刊登評論指出,台灣海峽是否會是今日的世界火藥庫。匈牙利「Infostart.hu」報導,何時中國會入侵台灣。希臘《每日報》(H KAΘHMEPINH)、「capital.gr」、「liberal.gr」、《共和日報》(Rzeczpospolita)均報導,中國指責美國軍艦通過台灣海峽。

中國的對外關係,美國《CNN》報導,美中在對方首都都將沒有大使。報導指出,崔天凱在派駐8年後宣布卸任,為美、中關係再添不確定性。68歲的崔天凱,見證美中關係的深刻轉變。崔天凱22日的公開辭別信中寫道,當前中美關係正處在關鍵十字路口,美國對華政策正經歷新一輪重構,面臨在對話合作和對抗衝突之間作出選擇。

美國前駐華大使布蘭斯塔德(Terry Branstad)在2020年11月大選前卸任。前外交官勃恩斯(Nicholas Burns)目前最有可能擔任駐中國大使,但拜登政府尚未正式宣布。

崔天凱是典型的中國老派外交官,善於以溫和的態度和有節制的語氣表達堅定的立場,有別於北京不斷壯大的「戰狼」外交官。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去年宣揚陰謀論,稱武漢肺炎病毒起源於美國軍事實驗室,引來崔天凱譴責。崔天凱在2013年奉派華府前,曾出任執掌美洲和大洋洲事務的外交部次長,在4年任期間已與歐巴馬政府有過密切交往。

外界普遍認為繼任者是主管歐洲事務的副外長秦剛。但秦剛從未擔任過大使,也無直接對美經驗。對秦剛而言,現在與華府建立溝通管道更為困難,因為美國兩黨都對中國採取強硬立場。

美國《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刊登評論,指中國不再韜光養晦。《華爾街日報》另報導,微軟旗下的「Linkedin」,封鎖多名學者在中國的帳號,但未說明原因。遭質疑,「Linkedin」在中國必須遵守中國箝制言論之標準。

美國《美洲日報》(Diario Las Americas)報導,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警告中國使用強迫勞動。荷蘭《忠誠報》(Trouw)發表評論,呼籲歐盟必須自我武裝,對抗中國威脅。

加拿大《國家郵報》(National Post)刊登評論,呼籲政府要保護本土關鍵礦業,避免遭中國掌控。《環球郵報》(The Globe and Mail)報導,總理杜魯道呼籲調查中國對維吾爾人之虐行,北京反擊加拿大的原住民和解紀錄。「政治電子報」(iPolitics)報導,加拿大外長表示,加中關係錯綜複雜。

澳洲《澳洲人報》(The Australian)報導,北京的封閉心態,損害其全球地位。

記者鄭信貞

世界看台灣》中國全方面打壓台灣 從疫苗採購、軍武、突關澳門駐台辦 全球高度關注

昨天(18)世界怎麼看台灣?中國無所不在的對台打壓,從阻礙台灣採購疫苗、突然關閉澳門駐台辦事處、派出史上最大規模的軍機擾台行動,都獲國際高度矚目。對於台灣的安危,五角大廈印太助理部長提名人瑞特納(Ely Ratner)認為美軍應在印太地區維持「具有作戰可信度」的態勢;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密利(Mark Milley)則認為,中國近期內攻台可能性低。

美國《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報導,台灣盼購買德國疫苗,遭中國從中作梗。報導指出,這是「疫苗外交」的時代,也是極其苦澀、混亂的年代。台灣始終無法購買BNT疫苗,台灣譴責中國介入,中國稱該指控是無中生有。關鍵在於,中國公司聲稱擁有BNT疫苗在台灣的獨家代理權。對於這個自治民主國家的許多人來說,從中國企業購買疫苗讓人難以接受。

北京阻礙台灣與更廣泛世界聯繫的努力,從很久以前就蔓延到公共衛生領域。中國一直阻止台灣參加WHA。因BNT與上海復星合作,取得中國、香港、澳門、台灣代理權。中國稱台灣無視這個安排,試圖直接從BNT購買疫苗,台灣則希望他們的關係不要妨礙台灣購買疫苗。

在日本表示捐贈120萬劑AZ疫苗給台灣後,北京也警告稱別干涉中國內政。3位美國參議員訪台,宣布捐贈75萬劑疫苗,同樣引來中國的怒火。中國官媒還凸顯「台灣同胞」在中國接種疫苗。

國防安全研究院李哲全表示,在疫苗或疫情的問題,中國是利用一切可能的機會,不准台灣從別的國家採購疫苗,因為這顯示台灣獨立於中國之外。雖然台灣已向AZ、莫德納和兩家本土疫苗廠下訂單,但出貨速度緩慢。至今的接種率不到5%。

陳時中曾透露,台灣2020年8月開始與BNT商討購買500萬劑疫苗,雙方在12月基本上已就簽約達成共識;BNT在1月8號同意台灣宣布該項交易的中英文新聞稿草稿,但4小時後請求將中文新聞稿中的「國家」換成「台灣」。北京對任何有關台灣是國家的說法都極為敏感。陳時中說,台灣同意修改,但自此以後,這筆交易擱置至今。這是合約外的問題。

因台灣法律禁止進口中國製疫苗。陳時中表示,如果復星僅是其經銷商而非製造商,台灣將對進口BNT疫苗持開放態度。

柏林自由大學教授克萊門特(Elena Meyer-Clement)說,中國的疫苗戰略不僅考慮經濟利益,而是地緣政治問題;她相信BNT曾真誠地想直接賣疫苗給台灣,但BNT最初認可用「國家」稱呼台灣的新聞稿太過天真,這是與台灣有打交道經驗的人應該要知道的事。

《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刊登評論指出,應提供台灣疫苗以反制中國野心。

英國《路透》(Reuters)報導,美國努力「在很短的時間內」向台灣提供疫苗。報導指出,中國認為台灣是叛離一省,多次表示向台灣贈送疫苗的意願,台灣對中國生產的疫苗安全性表達顧慮。負責協調中國、蒙古和台灣事務的美國國務院亞太副助卿費德瑋(Jonathan Fritz)在參議院聽證會上表示,期待美國宣布的75萬劑疫苗能在很短的時間內送往台灣。在被問及是否會在數周內交貨時,費德瑋表示,「也許比這個更快」。

費德瑋表示,中國積極地利用疫苗捐贈作為籌碼,吸引更多的台灣外交夥伴轉換承認。共和黨聯邦參議員羅姆尼(Mitt Romney)指出,向台灣提供更多疫苗的急迫性,希望能有200萬劑,對抗中國散播美國並不關心台灣的假消息。

在台灣的財經方面,美國《彭博》(Bloomberg)、《路透》均報導,台灣央行利率連5凍,並調升經濟成長預測。

在台灣與中國的關係,中國突關澳門駐台辦、派出史上最大陣仗軍機擾台,持續獲得關注。美國《美聯社》(AP)、西班牙《歐洲新聞通訊社》(Europa Press)、阿根廷《國家日報》(La Nacion)均報導,中國對台灣施壓,繼香港之後,突然關閉澳門關閉駐台辦事處。

荷蘭《鹿特丹商報》(NRC Handelsblad)、匈牙利《匈牙利民族報》(Magyar Nemzet)、西班牙《ABC》、海地《海地公報》(Gazettehaiti)均報導,中國以史上最大規模的28架次軍機侵擾台灣空域。

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網路報》(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社論讚賞,台灣以創造力對抗中國霸凌。《富比世》(Forbes)刊登評論,形容美、中軍隊在台灣附近的演練,是未流血的空戰。

《彭博》報導,五角大廈印太助理部長提名人瑞特納(Ely Ratner)16日在參議院任命聽證會指出,美軍應在印太地區維持「具有作戰可信度」的態勢,以嚇阻中國可能的侵略。瑞特納說,該戰略還包括新的作戰概念、現代化且高階的戰備部隊、有能力且精通自身作戰角色的盟友和合作夥伴。

瑞特納對於中國15日派遣28架軍機擾台,稱中國人民解放軍以任務為中心;他表示,解放軍資源充足,且正快速發展對台灣直接施加軍事壓力,以及目的在威嚇、拖延或阻擋第三方干預之能力。若提名獲批准,他將仔細檢討台海軍事平衡,以確保台美國防合作與中國構成的威脅相稱。

《路透》報導,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密利(Mark Milley)認為,中國近期內攻台可能性低。密利在國會聽證會上表示,現在沒有理由採取軍事行動,中國也很清楚。所以短期內中國武力犯台的可能性低。他表示,中國若想透過軍事行動奪取台灣全島,那還需要很長的一段路。

報導指出,眾議院民主、共和兩黨議員將提出法案,尋求加強美國對台支持。北約領袖也在14日的峰會對北京採取更強硬的立場,警告中國對其構成「系統性挑戰」。

阿根廷《不妥協網路報》(El Intransigente.com)報導,美國與中國進行貿易戰之際,加強與台灣關係。

日本《日本經濟新聞》報導,防衛大臣岸信夫在歐洲議會指出,台灣安定對國際社會的重要性。《朝日新聞》報導,美國跨黨派議員考慮提出「台灣安定法」,強化對台之外交、經濟支援。

在中國的國際外交。美國《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報導,美國與歐盟加強新興科技合作,對抗俄羅斯和中國。加拿大《加拿大廣播電視公司》(CBC)報導,西方國家採取行動孤立中國,加拿大可能因此受益。國家郵報《國家郵報》(National Post)報導,加拿大國會議員在X光機交易案遭取消後,禁止中國國營企業取得安全設備合約。

荷蘭《國民日報》(De Volkskrant)刊登評論,指出中國自信滿滿,甚至嘲諷拜登的政治聯盟。

澳洲,《澳洲人報》(The Australian)報導,北京支持西澳州長麥高恩(McGowan)對澳洲總理的抗中政策進行批判。「澳洲廣播公司」(ABC)報導,澳洲朝野均呼籲,禁止中國新疆商品以及使用強迫勞動力生產之所有進口商品。《雪梨晨鋒報》(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報導,澳洲民眾希望政府處理澳中關係時應「堅持澳洲價值觀」。

日本《讀賣新聞》報導,中國在擴大東協防長會議要求尊重國家利益,擴大與東協合作關係。

記者鄭信貞

世界看台灣》G7峰會聲明首提台海和平 表達強烈抗中立場

昨天(15)世界怎麼看台灣?G7峰會聲明,不但首度提及台灣海峽和平,還對中國提出種種提醒,並擴大對開發中國家的援助,反制中國,是國際矚目焦點。而台灣的疫苗取得,在中國的政治壓力下掙扎,也獲主流媒體關注。

英國《路透》(Reuters)、加拿大《國家郵報》(National Post)均報導,因為烏龍翻譯,導致蔡英文總統沒說過,泰國政府卻否認的外交風波。英國《衛報》(Guardian)報導,台灣工廠在疫情爆發之際,強迫外籍移工搬回宿舍。《衛報》另報導,台灣的疫苗取得,在中國的政治壓力下掙扎。日本《讀賣新聞》報導,日本火速提供台灣疫苗,獲美國肯定其外交能力。

在台灣的財經新聞方面。台灣半導體業遭遇到疫情、氣候危機的挑戰,受到重視;包括美國《CNN》、《財星雜誌》(Fortune)、加拿大《CTV》均對此進行報導。土耳其《晚報》(aksam)報導,晶片危機恐影響蘋果、NVIDIA等科技公司。美國《彭博》(Bloomberg)、希臘「liberal.gr」、日本《產經新聞》均報導,美國貿易代表首度與台通話,將啟動久違的TIFA談判。

G7峰會共同聲明提及台灣,獲國際媒體高度重視。美國《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報導,拜登試圖號召G7領袖共同挑戰中國。報導指出,G7長達25頁的聯合聲明,內容含括疫情復甦到全球經濟、稅收、貿易和女童教育等;要求中國尊重人權與基本自由,特別是在新疆,並尊重香港的人權、自由和高度自治;G7將繼續就如何挑戰中國在全球經濟中的行為進行磋商。但美國未能如願在聲明裡就強迫勞動點名中國。

這次峰會的特徵是,出現過往峰會時經常缺少的合作態度。拜登表示,美國已重回談判桌。雖然G7領袖普遍同意北京是隱憂,但對於與中國有關的措辭有不同意見。美國關心的強迫勞動,達成折衷立場,一方面表達對中國境內的人權關注,另方面以不直接點名北京的方式對強迫勞動提出警告。中國駐英大使館則譴責這是,少數國家的險惡意圖。

華府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資深顧問甘思德(Scott Kennedy)表示,中國實際上是這份聲明與集體行動每個組成部分的影子目標。他們無法僅說這美國的陰謀。多倫多大學G7研究集團主任基爾頓(John Kirton)表示,這可能是G7領袖自1989年天安門事件以來,對中國最尖銳的言論,以及自1975年峰會開始以來,對中國最全面的批評。

G7的聲明還因應中國在開發中國家影響力的計畫,特別是中國「一帶一路」倡議,G7將聯手資助基礎建設計畫,還呼籲對新冠病毒疫情起源進行透明的調查。

美國《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報導,G7聲明將團結對抗中俄,但各國難掩分歧。加拿大《國家郵報》報導,台灣獲G7空前支持後表示,將持續作為「良善力量」。

《路透》報導,G7首度支持台海和平穩定,台灣稱將成為「良善力量」。報導指出,G7峰會聲明強調台灣海峽和平穩定的重要性,台灣總統府發言人張惇涵表示,這是G7公報首度強調台海和平穩定的重要性,也是該集團成立以來,首度出現「友台內容」,對此支持表達誠摯感謝。張惇涵表示,台灣一定會堅守區域內負責任成員的角色,也一定會堅定捍衛民主的制度、守護共享的普世價值;台灣將持續為印太區域的和平穩定和繁榮發展,堅定貢獻最大的良善力量。

《路透》另報導,中國駁斥G7聲明,稱這是詆毀中國。法國《法新社》(AFP)報導,在拜登首次參加G7峰會之際,美中發生衝突。阿根廷《國家日報》((La Nacion)報導,在G7峰會後,台灣將力爭更多國際社會的支持。

日本也高度關注G7峰會對台灣、中國問題的表態。《朝日新聞》報導,G7聯合公報中提到台灣海峽,牽制中國。報導指出,日本外務省表示,G7峰會聯合公報首次提到台灣海峽的和平與安全之重要性。公報也深刻關切中國強化在東海、南海進出的現狀,堅決反對升高緊張,及各種形式的片面嘗試,即使刻意避免直接指明中國,但已發揮牽制效果。公報也強調,維持基於規則的國際社會之重要性,要求中國尊重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及香港的人權與自由。對於武漢肺炎疫情,公報祭出疫苗對策。在經濟領域上,對抗中國想「一帶一路」,與中低所得國家簽訂基礎設施投資計畫。

英國首相強生強調,主張宣揚民主、自由及人權所帶來的恩惠,是必要的,實現這次提供疫苗的承諾,便能達成部分目標。

包括《東京新聞》、《讀賣新聞》、《每日新聞》、《日本經濟新聞》、《時事通信社》均大篇幅報導G7峰會公報提及台海和平。《讀賣新聞》稱這是對中國建立經濟上的包圍網。《每日新聞》報導,日相菅義偉表示G7峰會共同聲明中明記台灣海峽是極為自然的事。《朝日新聞》另報導,美國為了國防處於劣勢的台灣,將新型飛彈配置日本。

印尼「印尼媒體報網路新聞」(Media Indonesia)報導,G7挺台,台灣也積極尋求國際支持。

澳洲《澳洲人報》(he Australian)專訪外交部長吳釗燮,指稱中國企圖在澳洲海域發動「灰色地帶」,也從台灣在武漢肺炎期間的遭遇指控,中國企圖「掩飾」肺炎疫情。

記者鄭信貞

世界看台灣》台灣疫苗遭抹黑拖累、黑水看重台灣疫苗潛力 國際關注

昨天(10)世界怎麼看台灣?在台灣的疫情方面,疫苗遲未到貨,原來是AZ泰國代工廠延誤,連馬來西亞也遭殃。黑水公司暗中投資疫苗開發,竟然就是聯亞疫苗。外媒也關注,若日本要重振半導體雄風,就需要與台灣合作。

美國《彭博》(Bloomberg)報導,行政院長蘇貞昌在立法院對本土疫情爆發,表達歉意。英國《路透》(Reuters)報導,台灣與馬來西亞均表示,泰國的AZ代工廠延遲交貨。報導指出,馬來西亞、台灣都預期泰國生產的AZ疫苗遲交。泰國「暹羅生物科學」(Siam Bioscience)預計製造2億劑疫苗,是泰王擁有的公司,首次生產疫苗。但這個問題很敏感,在泰國,污辱泰王最高可處15年徒刑。

陳時中8日說明,AZ的訂單因為泰國廠方問題,將延遲1個月交貨。台灣向AZ訂購1000萬劑疫苗,迄今僅收到略多於10萬劑。馬來西亞科學部長凱里(Khairy Jamaluddin)9日表示,預計本月應收到泰國交付的61萬劑疫苗,下半年應收到160萬劑,也預期都會延遲。

《路透》也報導,美國黑水創辦人投身疫苗研發事業。報導指出,黑水國際創始人普林斯(Erik Prince)去年底進入了美國公司「COVAXX」疫苗的分銷計畫,COVAXX開發的疫苗代號為「UB-612」;COVAXX創立於2020年初,是聯亞生技集團(United Biomedical Inc)的子公司;COVAXX於4月宣布併入新成立的控股公司Vaxxinity。

《路透》無法確定普林斯最初是如何與Covaxx建立聯繫的,或他是否促成任何疫苗供應的交易。接近他的消息人士表示,普林斯一直在幫助1家疫苗製造商建立分銷渠道,但拒絕透露細節。Vaxxinity公關顧問Diane Murphy亦拒絕回答有關普林斯問題;她表示,Vaxxinity已經在台灣完成60名20至55歲之間的第1階段志願者試驗,且正在台灣對另外3800人進行1項新研究。普林斯去年招募已故的前共和黨國會工作人員和說客貝倫茲(Paul Behrends)幫助COVAXX,在給貝倫茲的短信,去年11月9日信件稱「每劑有幾美元的佣金空間」。

荷蘭《金融日報》(Het Financieele Dagblad)報導,疫情威脅台灣半導體產能。波蘭「TVN 24」報導,中國對美國參議員訪問台灣、捐贈疫苗,稱之為卑劣的政治挑釁。緬甸《新光報》(Global New Light)報導,台灣對科技產業加強新冠病毒篩檢。

在其他的台灣經濟、生活新聞。《彭博》刊登駐台專欄作家高燦鳴(Tim Culpan)的評論指出,日本的晶片未來在台灣科學園區,台日應就半導體合作。他指出,曾經主導電子零組件產業的日本,已被台、韓、中取代,但東京或許有振興國內產業的可行方案。日本前經產大臣、自民黨資深黨員甘利明接受《彭博》訪問時表示,需要與海外夥伴合作。

日本在1988年的全球半導體產業市占率為50%,2019年已經掉到10%,美國則提升到50%。美國公司能脫穎而出,得益於與台積電合作,把製造外包給晶圓代工廠。甘利明認為,日本就是要與台積電這樣的外國夥伴合作。日本在生產設備、製程材料上仍是全球領導者,隨著晶片製程難度愈來愈高,台積電、聯電等台灣公司能夠提供許多服務。

他指出,台日關係正成為東亞地區最緊密的關係之一。日本剛迅速捐贈124萬劑疫苗給台灣。兩國有密切的貿易、文化和觀光關係,同樣感受到來自北京日益加劇的經濟和軍事緊張局勢。日本爾必達(Elpida)社長坂本幸雄曾試著號召日本企業與台灣公司合作,對抗三星、美光(Micron),但其提案遭台灣企業反對,且在台北也面臨一些政治壓力,後來沒有成功。但現在氣氛完全不同,台積電2月宣布計劃在日本成立研究中心,聚焦在材料研發。日本經濟產業省IT產業部門主管西川和美表示,希望可進一步提供強烈的誘因吸引海外晶圓廠來日本設廠。

英國《衛報》(Guardian)報導,台灣原住民為拯救他們消失的語言而戰。

在台灣的外交、軍事新聞方面。《路透》報導,日、澳敦促和平解決台海問題。比利時《歐洲商業評論》(European Business Review)刊登駐歐盟兼駐比利時代表蔡明彥投書,強調台灣與歐盟需要雙邊投資協定。

日本《讀賣新聞》報導,日澳2+2會議聲明中,明記台灣問題。《日本經濟新聞》報導,儘管台灣面對中國的壓力,但對中出口無衰退。《產經新聞》報導,中國對武力犯台具自信,半世紀以來的兩岸軍事平衡已逆轉,美軍對防守台灣抱持憂心。澳洲《雪梨晨鋒報》(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刊登評論指出,澳洲應該討論台灣議題。

在與中國相關的國際外交新聞。《彭博》報導,白宮印太事務協調官坎貝爾(Kurt Campbell)近日抨擊,中國遭國際非難是出於自身原因,而非其他國家所致,也強調美國應專注在強化台灣的不對稱戰力。報導指出,坎貝爾8日在華府智庫「新美國安全中心」發表談話。他直言,中國遭全球強烈抵制的罪魁禍首就是該國自己,包括在南海建設軍事人工島嶼,以及處理外交事務的強硬方式等,過去一、兩年期間,替中國惹出最多麻煩的不是美國,而是中國本身。

坎貝爾認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逐漸成為唯一領導者,而非像過去的主席是個團隊領袖,協助習近平做出決策的核心圈也愈來愈小。談到台灣議題,坎貝爾說3名美國參議員訪台足以證明美方與台灣站在一起,美國也會持續提供台灣自我防衛所需,但也建議台灣需要一步步強化自衛能量。

《彭博》另報導,拜登的半導體計畫,需要投入更多資源才能重拾全球領導地位。

美國《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報導,拜登欲強化與歐洲國家聯盟關係,但面臨諸多挑戰。報導指出,拜登此次訪歐,包括去英國參加G7峰會,之後訪問北約(NATO)和歐盟,並在日內瓦與俄羅斯總統普丁會面。

「大西洋理事會」史考克羅國際安全中心(Scowcroft Center for Strategy and Security at The Atlantic Council)主任巴威爾(Barry Pavel)表示,他們認為美國可能在2024選出另位總統。美國「德國馬歇爾基金會」(German Marshall Fund of the United States )副董事長勒瑟(Ian Lesser)表示,歐洲對美國政治感到不安,川普主義是否將證明比川普本人更持久。美國政治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當拜登將當前的爭鬥定調為21世紀民主國家的效用與專制國家之間的對決,似乎更擔心中國作為貿易夥伴和技術來源的吸引力,而不是俄羅斯的破壞。英國以派遣大規模的海軍艦隊至亞太地區,加入華府行列,還確保華為不會贏得在英國安裝 5G網路的新合約。但歐洲國家卻在拜登就職前幾天宣布與中國達成投資協定,讓美國感到被愚弄。

拜登上週簽署行政命令,禁止美國人在中國國內外投資與中國軍方有關聯,或出售用於壓制異議或宗教少數族群監控技術的中國公司。但支持這項努力的盟友不多。

拜登扭轉川普退出巴黎氣候協定的立場,世界領導人仍對美國是否願意制定嚴肅立法解決其碳排放問題,並兌現對較貧窮國家的資助承諾持謹慎態度。英國與歐盟前首席氣候談判代表貝茨(Peter Betts)表示,拜登的考驗是,能否領導G7展開一場成功的施壓行動。

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網路報》(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報導,習近平能讓中國看起來可信、可愛及受尊重嗎? 加拿大《國會山莊時報》(Hill Times)刊登評論,加拿大期待在後川普時代更具效能之G7。《多倫多星報》(Toronto Star)報導,日澳「2+2」會議,共同擔憂中國,並強化國防關係。德國《明鏡週刊》(Der Spiegel)報導,美國通過2440億美元的抗中法案。

澳洲「澳洲戰略政策研究所」(ASPI)發表評論,澳洲總理在G7峰會之旅,各國統一反制作法後,中國關係之「黃金時代」已經結束。

記者鄭信貞

世界看台灣》台灣疫情波及半導體業 全球關注

昨天(9)世界怎麼看台灣?美國跨黨派參議員,大陣仗搭乘軍用運輸機專程旋風訪台,宣布台灣為首個疫苗捐贈對象,持續引發迴響,特別是中國有氣無力的抗議。而疫情波及到半導體業、台灣外銷訂單依舊長紅,也獲各國重視。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公開表示,相信台美已展開貿易對話,也是新聞焦點。

美國《彭博》(Bloomberg)報導,台灣不受疫情干擾,出口再創紀錄。

英國《路透》(Reuters)報導,新竹市長表示,現在說科技重鎮已無肺炎感染激增,還言之過早。報導指出,台灣本土感染事件開始影響到苗栗的少數科技公司,包括封測公司京元電子、半導體設備供應商沛鑫能源。新竹是台積電所在地,新竹、苗栗組成「防疫作戰聯盟」,確保感染不會擴散。蔡英文總統也矢言打造「安全防線」保護「國家重要產業」。

新竹市長林智堅表示,無法保證新竹市的科技公司都能安然無恙,但政府已設立快速篩檢站;竹科1萬多名移工,新新苗有近6.8萬移工,部分員工宿舍是超過10人同居一室,形成可能的傳播「溫床」。不過目前疫情尚未對台積電台造成重大影響,且正密切監視情況。該地區通報250多個病例,大部分是來自東南亞國家的移工。京元電指出,預期6月份產量將受到30%至50%的影響,該公司已逾200人確診。

《路透》另報導,台灣5月出口激增,但疫情恐讓未來展望籠罩陰霾。報導指出,疫情帶動居家辦公風潮,推升全球對微晶片和高科技裝置的需求,台灣5月出口連11月成長,大幅超越預期。但台灣自身疫情升溫,可能讓未來展望籠罩陰霾。財政部表示,5月出口較去年同期增加38.6%,達374.1億元,創下單月最高出口額。出口成長歸因於疫情期間對支援遠端工作和「無接觸」經濟的科技產品之強勁需求持續成長。

財政部表示,本土感染病例增加,加上全球疫苗供應短缺,影響其疫苗交貨進度,因此未來仍有風險。不過全球經濟基本面持續改善,而台灣半導體業有望受惠於消費者對5G和其他高科技產品之需求。假設疫情不影響國內生產,第二季出口有望超過1000億美元。迄今疫情並未對台灣的產能造成重大影響。

《路透》也報導,台灣表示疫苗可能延後交貨,並稱疫情漸趨穩定。報導指出,陳時中提醒,台灣表示疫苗可能延後交貨,但疫情已緩和,政府正盡力取得疫苗。政府指出,除日本、美國捐贈約200萬劑疫苗外,希望在本月底前再取得另200萬劑。他也指出,是廠房的生產問題,情況不是很穩定,希望8月底前能有1000萬劑疫苗。

對於疫情趨緩,陳時中認為是好現象,但沒有放鬆的本錢。台灣本週末將迎來端午節長假,政府敦促民眾不要外出,並將已經購買的火車和客運票退票。雖台灣本土疫情至今共通報1萬1694起確診、308起病亡,仍遠低於世上其他國家,卻讓多月來幾乎只有少數社區感染案例的台灣大受震撼。

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報導,台灣疫情爆發,蔓延至晶片製造業。加拿大《國家郵報》(National Post)報導,台灣新增確診數趨穩,但疫苗可能延遲交貨。

法國《法新社》(AFP)報導,鴻海子公司京鼎精密也受到疫情波及。荷蘭《忠誠報》(Trouw)報導,台灣接受美、日疫苗,但拒絶來自中國的疫苗。

捷克《捷克廣播電台》(Cesky Rozhlas)報導,中國阻擾台灣取得疫苗,美、日則提供200萬劑。匈牙利《匈牙利民族報》(Magyar Nemzet)報導,台灣因疫苗問題與中國交鋒,美國援助台北領導階層。

阿根廷《國家日報》(La Nacion)報導,中國稱美國參議員乘軍機訪台是挑釁。南非「技術中央」(TechCentral)報導,台灣的疫情爆發,恐影響晶片生產。

印尼《雅加達日報》(Koran Jakarta)報導,台灣延長疫情警戒。菲律賓「」(ABS-CBN)報導,苗栗的電子業移工染疫案。

在其他台灣的政經新聞方面。美國《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報導,台美將展開貿易會談。布林肯在眾議院答覆眾議員巴爾(Andy Barr)提問時表示,正在或者很快將與台灣就某種框架協議進行對話。他說,細節要給貿易代表戴琪(Katherine Tai)回答。戴琪辦公室表示,加強美台關係非常重要,但目前沒有要宣布的會議。

多年來,台灣尋求在經濟議題上與美國進行更密切接觸,美國國務院已就更緊密的經濟和商業關係開始較低階的討論。而中國駐美大使館表示,美國應停止與台灣一切形式的官方往來和接觸,停止以任何實質方式提升與台灣地區的關係。

過去兩年,川普政府加強與台灣的接觸,拜登政府也延續此作法。上週推出疫苗分發計畫,包括台灣,且3名美國參議員上週末訪問台灣,強調雙方的疫苗合作。華府智庫「德國馬歇爾基金會」亞洲計畫主任葛來儀(Bonnie Glaser)表示,台美在貿易方面卻沒有任何進展。

台灣駐美代表蕭美琴表示,希望談論供應鏈安全和技術。儘快重啟會談是重要環節。為推動與川普政府會談,台灣去年放寬對進口美牛、美豬的禁令,擱置對美國農民使用的飼料添加劑長期爭議。取消該禁令對台灣蔡英文總統及民進黨來說具有政治風險,台灣將於8月下旬就是否反對進口含有萊克多巴胺添加劑的美豬進行全民公投。

政治分析人士說,公投不具法律約束力,但會為蔡英文帶來巨大的政治壓力。台大訪問學者南樂(Lev Nachman)表示,在理想情況下,民進黨希望盡快得到一些東西,以使其能夠證明這一切都是值得的。台灣美國商會會長魏立安(Andrew Wylegala)希望,貿易和投資會談是個跳板,美台有一系列問題需要合作,從網路安全到出口管制和技術轉讓等,美台早該展開貿易會談。

英國《泰晤士報》(The Times)也報導,儘管中國抗議,美國總統拜登將與台灣重啟貿易對話。《路透》報導,中國稱美國參議員搭軍機訪台是惡劣挑釁。

《法新社》、希臘「天空電視」(ΣΚΑΪ)、《論壇報》(TO BHMA)、「In.gr」、韓國《文化日報》(Munhwa)均報導,布林肯表示,很快將與台灣展開貿易談判,而這引發中國的反彈。

日本《日本經濟新聞》報導,在美日峰會提出共同聲明後,中國軍機入侵台灣空域次數驟降。

在其他有關中國的對外關係。《彭博》報導,戰狼外交迫使世界與北京對抗。美國《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報導,縱使中國想塑造「可愛」國家形象,但不代表其言詞會有所緩和。《CNN》報導,美國「創新與競爭法」處處針對中國。「Quartz」報導,中國防火牆蔓延全世界。

波蘭《金融企業》(FORSAL)報導,北約秘書長史托騰柏格直指,中國是北約最大挑戰之一。西班牙《先鋒報》(La Vanguardia)報導,拜登試圖於戰略上,聯合歐洲對抗中國。

日本《每日新聞》報導,東協與中國舉行面對面外長會議,為與中國深化關係而先行佈局。

澳洲《澳洲人報》(The Australian)報導,澳洲總理將推動G7制衡中國。《澳洲人報》社論指出,拜登推動北約重點關注中國議題。《澳洲財經評論報》(The Australian Financial Review)報導,支持台灣將列入澳日部長級會談議程。《澳洲財經評論報》刊登評論,直指G7峰會,將是西方國家領導世界之最後機會。

記者鄭信貞

世界看台灣》美國力挺台灣、台灣延長防疫管制 國際關注

昨天(8)世界怎麼看台灣?美國跨黨派參議員,大陣仗搭乘軍用運輸機專程旋風訪台,宣布台灣為首個疫苗捐贈對象,引發各國關注。台灣疫情持續嚴峻,延長防疫管制,淡水情大為緩解,都是國際新聞的焦點。

美國《富比世》(Forbes)刊登評論,稱台灣妥善處理風險、把握機會。《彭博》(Bloomberg)報導,台灣有晶片廠爆發疫情,恐使全球晶片短缺問題惡化。《彭博》另報導,美國軍機抵台,引發中國民族主義者不滿,但習近平未大動作抗議。《亞特蘭大新聞憲政報》(Atlanta Journal Constitution)報導,美國參議員承諾提供台灣疫苗。《CNN》也報導,美國參議員搭乘軍機至台灣捐贈疫苗,被北京視此為重大挑釁。

英國《路透社》(Reuters)報導,台灣宣布美國疫苗即將送達並延長警戒。報導指出,台灣近來爆發本土疫情,美國參議員6日來台宣布,將寄送75萬劑疫苗給台灣。蔡英文總統也表示,美國提供的75萬劑疫苗已啟動後續載運的協調工作,很快會空運來台。雖中國表示願意提供台灣疫苗,但台灣對其安全性表達顧慮。

台灣正準備擴大疫苗施打,但實際作業將取決於疫苗何時送達。陳時中解釋,台灣疫苗採購不算晚,去年9月就開始簽約,現在是供貨問題。而台灣延長警戒已在各界預料之中。

英國《泰晤士報》(The Times)、《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蘇格蘭泰晤士報》(The Times Scotland)均報導,美國參議員來台,宣布疫苗捐贈計畫。

法國《法新社》(AFP)報導,中國對美國參議員訪台表達不滿。報導指出,中國對美國參議員訪台捐贈疫苗表達強烈不滿,稱此舉可能讓「分裂勢力」更加膽大妄為,還要美國慎重處理台灣問題,不向台獨分裂勢力發出任何錯誤信號。但相較於過去的戰狼外交,此次相對溫和。報導指出,中國過去好鬥的愛國主義,習近平上週呼籲改變語調,敦促官員塑造「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法新社》另報導,台灣科技業因新冠疫情受衝擊。法國《快訊週刊》((L’Express)報導,台灣除了遭受疫情,也被北京的文宣所圍困。

德國《德國之聲》(Deutsche Welle)、《德國廣播電台》(Deutschlandfunk)均報導,美國首批公開宣布的疫苗捐贈對象,就是台灣。《法蘭克福廣訊報》(Frankfurter Allgemeine Zeitung)報導,台灣不信任中國,拒絕中國的幫忙。

波蘭《波蘭國家通訊社》(PAP)、比利時《語自由比利時報》(La Libre Belgique)、希臘「naftemporiki.gr」、「capital.gr」、《每日商業報》(Business Daily)、《希文經濟學家》(Economistas.gr)、土耳其《IHA》均報導,美國宣布捐贈台灣75萬劑疫苗。

希臘《比較網路新聞》(Sofokleousin.gr)、土耳其《IHA》、阿根廷「全面新聞及民眾電視台」(TN y la Gente)均報導,台灣的防疫管制措施延長至6月28日。

阿根廷《布市經濟資訊報》(infobae)報導,美國宣布捐贈台灣75萬劑疫苗。

菲律賓《人民日報》(People’s Journal)報導,120名菲律賓移工感染武漢肺炎。

澳洲《雪梨晨鋒報》(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紐西蘭《道明郵報》(The Dominion Post)均報導,美國宣布捐贈台灣75萬劑疫苗。

日本《讀賣新聞》、《每日新聞》、《日本經濟新聞》也都報導,美國宣布捐贈台灣75萬劑疫苗。

在台灣其他的政經新聞。《路透社》報導,降雨緩解旱象,台灣解除歷來最嚴格限水措施。報導指出,台灣去年完全沒有颱風,使得降雨更是稀少。台中、彰化和苗栗在4月起展開供5停2。不過連續一週的豪大雨,加上颱風外圍環流,終於讓台灣解除限水。這場乾旱差點影響新竹,也就是台積電所在地。旱象也加劇台灣的電力管理問題,過去曾於一週兩度全台大停電。

《路透社》也報導,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表示,美台可能恢復貿易投資談判。布林肯在眾議院預算聽證會被問到對台美達成雙邊貿易協定之立場,布林肯答覆,這要問貿易代表戴琪(Katherine Tai),但透露美國正在與台灣對話,討論某種架構協定。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發言人則表示,持續加強美台雙邊貿易關係很重要,但此時沒有任何會議要宣布。

駐美代表處表示,正在努力與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討論,希望能在雙邊貿易關係上取得進展。

美國智庫「德國馬歇爾基金會」葛來儀(Bonnie Glaser)表示,布林肯的評論可能是恢復「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談判的信號。她指出,資深的拜登政府官員一直鼓勵戴琪舉行TIFA談判,而台北也希望能盡快這樣做。她說,蔡英文希望8月公投前,能有若干進展。而中國可能害怕這會鼓勵其他國家也與台灣展開貿易談判,而加以批評。

《法新社》也報導,布林肯表示,美國可能考慮與台灣討論貿易協定。日本《朝日新聞》報導,台灣發生事端,將攸關美日安保。

在中國對外關係。《彭博》刊登前北約指揮官史塔伏瑞迪斯(James Stavridis)的投書,強調美國與歐盟需在與外交、軍事、科技領域找到共同立足點,共同應對中國威脅。

美國《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報導,美參議院準備通過大規模產業政策法案以反制中國。《NBC News》報導,習近平想在全球塑造討喜的中國形象,但這可能是個艱難的任務。

波蘭《選舉報》(Gazeta Wybrocza)報導,華為美國業務遭審查,其手機逐漸失勢,但歐洲5G訂單未斷。西班牙《國家日報》(El Pais)報導,美國擴大禁止國人投資中國59家軍工企業。葡萄牙《大眾報》(Publico)報導,習近平希望國際人士瞭解,他為「人民幸福」而努力。墨西哥《千禧日報》(Milenio)報導,美國擴大禁止國人投資中國59家軍工企業。

澳洲《澳洲人報》(The Australian)報導,英澳聯盟是對抗惡劣中國的貿易策略。《澳洲廣播公司》(ABC)專文分析,北京對澳洲之貿易戰,為何會自食惡果。「澳洲戰略政策研究所」(ASPI)發表專文分析,北京的「天安門算計」,是依賴西方國家對中國市場之迷戀。紐西蘭《紐西蘭廣播公司》(National Radio, Radio New Zealand)專文分析,紐西蘭對中關係已有模式可循。

日本《朝日新聞》報導,美中危機的4個劇本。

記者鄭信貞

世界看台灣》國際關心除美國外 盟友能如何協助台灣

昨天(11)世界怎麼看台灣?近日各國相繼挺台出席世界衛生大會(WHA),在國際輿論占有高度聲量。國際輿論也關心,除了美國以外,周遭都盟友能夠如何協助台灣。而包括台灣的旱象、疫情、供應鏈合作,也是國際輿論關注的焦點。

美國《美聯社》(AP)報導、英國《路透》(Reuters)、保加利亞「法克帝電子報」(Fakti)、印尼「 指南網路新聞」(Kompas.com)均聚焦,美國呼籲讓台灣參與WHA,引發中國外交部的抨擊,並阻止台灣獲得邀請函。

美國《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刊出華府智庫蘭德公司研究員霍農(Jeffrey W. Hornung)專文,分析美國在台灣議題上,需要日本何種協助?專文指出,美日峰會4月中旬發布挺台聲明後,日本首相菅義偉回到日本,就表示台灣問題「並非以武力介入為前提」,迴避日本自衛隊將在衝突爆發時介入。此說被解讀是延續美國的「戰略模糊」,只要日本對於其承諾保持模糊,中國就無法排除美日的共同介入。

專文認為,美國至少會要求日本允許美軍使用其軍事基地,否則將面臨嚴重困境。而自衛隊的支持,將為美國的軍事行動帶來加乘效果;日本介入之程度,將取決於日本政治領導階層如何看待危機情勢。倘若日本認為台灣遭攻擊僅對安全構成「重要影響」,美國可能會依據情勢而向日本提出不同協助需求,大部分會侷限於日本領土內。要求日本協助後勤支援,並在情報、監控、偵查、救援、人員救援等領域提供協助。倘若日本遭受直接攻擊,或是東京認為情況威脅到日本存亡,美國可能會期望自衛隊按照2015年的日本安全法案,全面採取行動。專文指出,倘若日本沒有採取任何行動或未全力支持,不僅動搖美日聯盟,也會使美國盟邦網絡受到質疑。因此,這就如同《日本經濟新聞》評論所言,本不可能在此情境下保持中。

保加利亞「法克帝電子報」(Fakti)也報導,台灣尋求澳洲支持加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CPTPP),法國支持台灣參與國際組織。

韓國《朝鮮日報》(Chosun)刊登駐北京特派朴秀贊、記者崔恩京的專文,指出孤立40年的台灣成為國際政治中心。專文提及,台灣被無視40多年後,現因拜登政府致力擴大台灣國際空間,更凸顯台灣的重要性;台灣也積極利用國際政治的劇變時機,對抗中國軍事施壓,並配合美國半導體、亞太政策提高地位。包括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聲明、G7外長會議公報,都大幅提高台灣國際能見度。

專文指出,包括拜登派出特使團訪台、與台灣簽署「設立海巡工作小組瞭解備忘錄」、發布新版交往準則。加上台灣有台積電,位居半導體技術的世界龍頭。台灣成功防疫,更將台灣參與WHA成為國際議題。專文以《經濟學人》標明「台灣是地球上最危險的地方」指出,蔡英文強調,只要團結一致、謹慎判斷局勢、堅守民主自由價值,一定可以克服挑戰。

在世界與中國的關係。美國《華爾街日報》(WSJ)專文指出,貿易應為拜登外交政策的重要支柱。《彭博》(Bloomberg)刊登評論,批評中國對發展中國家的貸款方式,應與西方世界接軌。

澳洲《澳洲人報》(The Australian)指出,中國對澳洲液化天然氣提出新威脅,某些進口商已被告知,停止向澳洲購買。日本《讀賣新聞》刊登專文提醒,日本對中國安保戰略 必須轉換「單純防衛」的思維。

在台灣的財經議題。英國《衛報》(Guardian)高度關心台灣的旱象。英國《路透》、法國《法新社》(AFP)則注意到,台灣也與歐盟開始討論半導體供應鏈議題。《路透》同時關心,台灣因華航染疫案,祭出「清零2.0」。

加拿大《多倫多星報》(Toronto Star)社論肯定蔡英文獲頒馬侃獎,提醒加拿大必須展現更多對台灣的支持。

記者鄭信貞

世界看台灣》台灣國際能見度大增 美媒肯定G7挺台 稱不必再指望聯合國

昨天(10)世界怎麼看台灣?G7外長會議公報影響力仍然餘波盪漾,持續是各國輿論焦點。美國媒體還專訪駐美代表蕭美琴,探討台灣重要性提升的關鍵。

美國《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專訪蕭美琴。報導直指,台灣駐美代表處正迅速獲得巨大的外交影響力,並漸漸進入首都圈,反讓其他國家稱羨;而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現已經很少公開露面,拜會國會議員亦十分困難。報導讚許,蕭美琴在美接受教育、經驗豐富,送給前國務卿龐皮歐(Mike Pompeo)的鳳梨乾極具象徵意涵,彷彿「大衛與歌利亞」的象徵。蕭美琴小心翼翼地在民主黨、共和黨間取得平衡。蕭指出,台灣與美國在經濟、國防的關係,係抵禦來自中國「生存挑戰」之關鍵屏障。台灣並不希望與中國進行軍備競賽,而要會建構足以嚇阻任何軍事行動之軍事力量;但這也涉及與其他夥伴國家,特別是與美國之間的良好協調。

美國《外交家》(The Diplomat)刊登英國智庫「亨利傑克遜學會」(Henry Jackson Society)亞洲研究中心研究員薩金特(Gray Sergeant)投書,強調已經無須指望聯合國來擴大台灣國際角色。專文指出G7挺台聲明是武漢肺炎爆發以來的首次此類聯合聲明,台灣在過去長期缺乏支持者,公報朝正確方向邁進一步。專文指出,除了參與國際社會,各國可單方面加強與台灣交流,美國就做得很好,值得其他國家效法。其他國家亦可在全球合作暨訓練架構(GCTF)研討會聽取台灣衛生專家的意見,這個由台美建立的平台,是中國管不著的;G7也能仿效。專文直指,澳洲、印度、韓國就受邀參與G7,為什麼不讓台灣加入呢?專文強調,台灣光靠全球半導體供應中發揮的關鍵作用,就足以穩坐一席之地,甚至建議G7峰會主辦國,英國首相強生(Boris Johnson)或許可以接觸台北。

美國《CNN》則邀前美國國防部長蓋茨(Robert Gates)談論台海情勢。《新聞週刊》(Newsweek)報導,美國籲請世界衛生組織納入台灣,遭到中國強烈反對。

英國《泰晤士報》(The Times)、蘇格蘭《泰晤士報》(The Times Scotland))均關心偷渡到金門的中國偷渡客。

荷蘭「廣播基金會電視台」(NOS TV)專訪駐荷蘭代表陳欣新,以台灣是最危險的地方,介紹台灣其實是最安全、最快樂的國家。匈牙利「napi.hu」則報導美國呼籲讓台灣參與世衛大會,激怒中國。土耳其「國家通訊社」(Anadolu Ajansi)報導G7對於台灣的支持。

日本《每日新聞》報導美國國務卿、G7外長會議對台灣的支持與重視。《產經新聞》報導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對台灣參與WHA的強力支持。《產經新聞讀賣新聞》也大篇幅報導G7外長會議對台灣的支持與重視,同時公布最新民調,若美中為台灣對立時,日本是否得行使集團自衛權?同意佔47%,高於不同意的41%。

韓國《朝鮮日報》(Chosun)報導G7外長會議對台灣的支持與重視。香港《南華早報》(South China Morning Post)則關注澳洲可能將在台灣問題的堅定立場。

就連遠在地球彼端的阿根廷《布市經濟資訊報》(infobae)也有評論分析,習近平對台灣的妄想。

在世界與中國的關係,美國《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報導布林肯在聯合國安理會處處影射中國的強硬發言。

美國《華爾街日報》(WSJ)社論指出,歐洲開始看清中國。以歐盟貿易執委4日表明,已暫停「歐中投資協定的」政治活動指出,美國國安顧問蘇利文(Jake Sullivan)在就任幾週前,就請歐盟「儘早」就該協議與美國「磋商」。歐洲卻仍批准該協定;直到3月因為新疆人權問題,導致北京對若干歐洲議會議員、批評中共的歐洲人士施加制裁,讓協定獲得批准出現問題。縱然德國總理梅克爾仍在努力,期待能在大選前通過。但這種期待貿易能改變中國的理念已經過時。包括歐洲議會、德國政界、歐洲民眾對歐中協定的疑慮日增,與其通過有缺陷的協議,更應與美國及理念相近國家共同回應中國。

澳洲「澳洲戰略政策研究所」(ASPI) 刊登前哈佛甘迺迪學院院長奈伊(Joseph Nye)的專文,探討中美競爭之邏輯。專文分析美國總統拜登近日的演說,強調美國必須維持科技的領先地位,當年的美蘇對抗,艾森豪總統利用蘇聯發射Sputnik衛星,成功激發美國在教育、基礎建設、新技術之投資,美國現在也能這樣嗎?專文指出,現在美國在各方面仍具優勢,未來幾十年間仍無任何國家可以取代美國。且亞洲也有權力問題,中國光想把美國趕出西太平洋就不太可能了。但在面對氣候變遷、疫情大流行等新興跨國問題,還需與其他國家合作才能成功。專文認為,無須擔心中國挾氣候變遷問題要脅美國,因為喜馬拉雅山脈冰河融化、上海被洪水淹沒,對中國的損害更大。拜登對中國政策是否成功之關鍵問題是,美中是否可以合力促進全球公益,同時在其他領域展開激烈競爭。要在合作、對抗這兩個矛盾面向同等的關注,這並不容易做到。

匈牙利《人民之聲》(Nepszava)報導,匈牙利總理與中國領導人狼狽為奸,但匈牙利和歐盟顯然未蒙其利。

加拿大《多倫多星報》(Toronto Star)報導,國會議員呼籲西方民主國家應正式建立相互支援制度,共同對抗中國政府的經濟脅迫。

日本《選擇月刊》刊登評論指出,中國駐日大使館欲拉攏日媒改變輿論風向,惟效果不彰。

就台灣的經濟問題。「美聯社」(AP)關心台灣透過限水、鑿井,因應56年來最嚴重乾旱。美國《彭博》(Bloomberg News)關注,有央行理事認為台幣政策面臨轉捩點 。《路透》(Reuters)報導,台灣4月出口大幅成長,上半年展望樂觀。

在世界疫情方面,美國《彭博》提醒,在美國、印度自顧不暇下,全球可能轉而向中國獲取疫苗。

日本《產經新聞》則報導軟性的八田與一在台灣水利建設的百年紀念,標誌台日間的堅定合作。

韓國「文化放送電視」(MBCTV)則報導蔡英文總統榮獲馬侃公共事務領袖獎。

記者鄭信貞

世界看台灣》G7挺台批中 全球聚焦

昨天(7)世界怎麼看台灣?各國持續關注G7外長會議公報,提及台海和平現狀、中國霸權。也由此反思自己或關切鄰國會如何面對中國。

美國《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刊登Tobias Harris的專文,分析日本與中國的關係有多密切。文章指出,日本與中國徹底決裂的可能性很小,仍致力於與中國建立「互利」的戰略關係。多年來,對中貿易是日本重要的經濟成長來源,中國觀光客也多於其他各國,日本政商界尤其重視對中關係;自民黨也有股反對抗中的勢力。文章指出,儘管日本民間反中,近來的局勢發展又是強烈地親美抗中,但日本尚未確定對中政策,對中鷹派占優勢的情勢仍有可能逆轉。要是中國持續咄咄逼人,可能會迫使日本徹底決裂,但是這天還沒有到來,日本目前還是會保持與北京溝通的管道。

《美聯社》(AP)、《彭博》(Bloomberg)、英國《路透》(Reuters)、法國《法新社》(AFP)、比利時《歐盟政治報》(Politico.eu)與《歐盟觀察家》(EUobserver)、加拿大《環球郵報》(The Globe and Mail)、印尼《雅加達日報》(Koran Jakarta),都大篇幅報導G7外長聲明,或是中國的辯駁。

荷蘭《金融日報》(Het Financieele Dagblad)報導,美國挺台宣示將被中國視為挑釁。葡萄牙「電視廣播新聞」(RTPNoticias)關切澳洲政府近日對中國強硬的發言,包括軍事首長。

澳洲《澳洲金融時報》(Australian Financial Review)專訪外交部長吳釗燮,並以標題「澳洲須慬防台灣海峽戰爭」刊登社論。提到台海情勢日益緊張,以及澳洲政府近日針對中國軍事威脅而發表的強硬言論;《澳洲金融時報》認為,中國可能不會在短期內全面開戰,更缺乏針對台灣發動兩棲攻擊所需的海軍硬體。然而,美國針對是否協防台灣,已難再保持戰略模糊,需要展現清晰的姿態。雖然澳洲奉行一個中國政策,但澳洲政府已表明,美國要是抵抗中國並且協防台灣的話,澳洲將會提供技援;要是台海戰爭爆發的話,澳洲可能需要履行1951年「美澳紐防衛公約」(ANZUS Treaty)出兵支援美國的義務。

紐西蘭《道明郵報》(The Dominion Post)認為,中國尚未做好開戰準備。《紐西蘭先驅報》(New Zealand Herald)報導,紐西蘭國會議員一致譴責中國迫害維吾爾族。

在台灣的財經議題。《彭博》刊登專欄作家高燦鳴(Tim Culpan)的專文,認為應設法結束台積電獨大的態勢,因為西方盟友日益擔心其許多供應鏈不在自己控制範圍內。專文認為,只要西方國家堅持在本地採購零組件,台積電沒去設廠就要讓出訂單。高燦鳴以愚蠢形容台積電深根台灣,並對張忠謀表示難在美國複製台積電模式感到不以為然,還唱衰台積電未來的發展。高燦鳴認為,台積電不能再偏安於台灣,必須正視新世界的新秩序。

加拿大《多倫多星報》(Toronto Star)則形容,在台灣是在世上最危險的地方投資。

奧地利《新聞報》(Die Presse)則報導,歐盟將對中國的併購設限,並禁止不公平競爭。

荷蘭《忠誠報》(Trouw)則介紹唐鳳的種種做法,才是真正的「激進」開放。

記者鄭信貞

世界看台灣》美國朝野都挺台 就戰略清晰、模糊激辯

昨天(5)世界怎麼看台灣?美國朝野都高度挺台,但就戰略清晰或模糊,分別在國際媒體展開激辯。衛福部長陳時中介紹台灣防疫成就、呼籲WHO納台的投書,也陸續在世界各國刊登。而台灣的晶片、半導體業,也是全球矚目焦點。

美國《國會山莊報》(The Hill)刊登前美國國防部長辦公室中國科科長包士可(Joseph Bosco)投書。他質疑美國的戰略模糊雖然在過去26年嚇阻中國犯台,但卻沒有阻止中國未來發動攻擊的計畫和準備。並批評美國政策缺乏清晰度,早就造成嚴重破壞穩定的走向,即使面對中國升級的威脅和挑戰,蔡英文總統與她所屬的民進黨仍然非常負責,避免給北京任何侵略藉口。他呼籲美國應該劃下紅線,表明不僅會捍衛台灣免受攻擊或遭到封鎖,而且將立即承認台灣是國際社會中主權獨立的一份子。

《路透》(Reuters)則報導美國印度太平洋地區事務協調官坎貝爾(Kurt Campbell)的觀點。他在《金融時報》的討論會表示,美中都同意台海情勢維持某種程度的現狀最符合兩國利益。認為「戰略清晰」有些重大缺點,維持和平穩定最好的方法,是結合外交、國防向中國傳遞一致的訊息,美日決心提升嚇阻力,確保台灣能活在和平之中;在美中軍隊如此接近下,美中必須建立信任,在危機時刻保持溝通,類似冷戰期間的機制,但中國不願採用。

美國《彭博》(Bloomberg)則報導,隨著歐中緊張關係擴大,歐盟已漸往拜登靠攏。《外交家》(The Diplomat)報導,拜登政府能如何支持台灣。《新聞週刊》(Newsweek)則認為日前台日是共同監控中國軍艦。

英國《BBC》關注中國偷渡客駕駛橡皮艇橫渡台灣海峽。

《讀賣新聞》專訪前副國務卿阿米塔吉。他指出,日本無須刻意挑釁中國,但有必要協助台灣確保其國際地位,建議日本外務省可派出一定層級的官員,與台灣方面舉行會談。對於拜登政府是否會改變以往「戰略模糊」的台海政策,阿米塔吉認為,現階段應該不會改變,但中國若不審慎而為,美國的「戰略模糊」恐將告終。他也認為,美國現階段沒必要加強與台灣的軍事關係,因為中國要採取具體行動,應該還有一段時間。《產經新聞》則報導,台灣期待日本能有具體行動。

荷蘭《國民日報》(De Volkskrant)報導,美國務卿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警告,中國已愈發咄咄逼人。荷蘭《金融日報》(Het Financieele Dagblad)報導,大洋洲對中國不安升溫。

愛爾蘭《週日泰晤士報》(The Sunday Times)指控,中國間諜企圖竊取愛爾蘭國防機密。葡萄牙《大眾報》(Publico)關切,紐西蘭與中國歧異難以和解。南非《商業內幕》(Business Insider)指出,倘台灣遭受中國軍事攻擊,還不確定誰會馳援。

對於台灣的晶片,美國商務部的態度受到各國矚目。《路透》、《法新社》(AFP)均報導,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Gina Raimondo)4日公開表示,商務部正在向台積電和其他台灣廠商施壓,要求將美國汽車製造商的需求視為首要任務。

《華爾街日報》(WSJ)則評論,聯發科是另個不容忽視的台灣晶片廠。《密爾瓦基前哨紀事報》(Milwaukee Journal Sentinel)則報導,富士康所簽新約顯示,自2017以來的投資計畫,已產生變化。

對於台灣的防疫與參與WHO。除了陳時中投書陸續刊登於各國媒體外。《路透》關注最近的華航染疫案,指出陳時中畢竟也不是神仙。菲律賓「UNTV電視台」報導,美國政府支持台灣被納入WHA。

加拿大《環球郵報》(The Globe and Mail)報導蔡英文總統獲哈利法克斯國際安全論壇(Halifax International Security Forum,HFX)頒贈「馬侃獎」(John McCain Prize)。《CNN》則報導,加拿大傳出曾試圖阻撓蔡英文獲獎。

記者鄭信貞

世界看台灣》中國運8異常低飛 引發世界關注

世界各國的新聞,昨天(29)怎麼看台灣?同樣地,包含台灣、美國、中國、日本、澳洲在內的印太局勢,特別是中國對台灣的武力威脅,遭受世界輿論的高度關注。其中,中國運8的異常低飛,更是各國關切的不尋常行為。

美國《外交事務雙月刊》刊出專文,探討美國是否會為了避免與中國開戰,降低對東亞的承諾。「外交關係協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則刊出對前AIT主席卜睿哲《困難的選擇:台灣對安全與美好生活的追求》的書評,卜睿哲勉勵台灣,應該勇敢地為了安全,做出艱難的選擇。《新聞週刊》(Newsweek)報導,中國運8的異常低飛,是在台灣附近執行反潛任務。《CNN》關注澳洲為了配合美軍,斥資5.8億澳元升級北澳基地。

英國《泰晤士報》(The Times)、紐西蘭《道明郵報》(The Dominion Post),也都關注中國運8的異常低飛。

澳洲《澳洲人報》(The Australian)報導,中國對澳洲的抗中表態,斥責澳洲病了、該吃藥了。「澳洲戰略政策研究所」(ASPI)分析,問題在中國之行動,而不是澳洲的表達方式。

對於紐西蘭政府日前表態不會隨五眼聯盟抗中,紐西蘭《道明郵報》刊出投書,大罵政府懦弱,欠缺對友邦的支持;且紐西蘭的單獨行動,就是支持中國暴行。

在世界財經方面。《路透》報導,中國對台灣的科技業已發動經濟戰,意圖竊取台灣的技術。美國《彭博》(Bloomberg)報導,歐盟已提出草案,盼能增加對抗中國國企的權力。西班牙《國家日報》(El Pais)指出,歐中關係目前的緊張態勢,將威脅投資協定。「立陶宛公共廣播電視台」(LRT))憂心,中國與白俄羅斯合作,是否對波海國家造成威脅。

對於武漢肺炎疫情,美國《華爾街日報》(WSJ)報導,美國計劃形塑WHO主導的下階段疫情起源之調查方向。

美國《新聞週刊》(Newsweek)以「中國偵察機執行反潛任務」為題,報導日前運8的超低空飛行。

報導指出,中國運8在26日以100英尺的高度飛行;如此不尋常的行徑,讓台灣各媒體討論了兩天。有人認為這是對台灣雷達系統進行壓力測試,有人認為這是無人機。

國防安全研究院分析師蘇紫雲表示,這架飛機最可能是在執行反潛作戰任務;該機型的逆合成孔徑雷達(ISAR),可偵測到水面下約30公尺的淺水目標;該機種還配備磁異常探測器(MAD)。而屏東縣大漢山頂上的雷達,最高處近1700公尺,能偵測到進入台灣防空識別區的飛機,包括低空飛行。

蘇紫雲認為,這架運8太可能在測試雷達盲點,而是進行反艦演習的低空飛行。

報導指出,今年迄今,共機擾台數已達275架,而去年整年為380架。

記者鄭信貞

最新文章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