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五. 3 月 15th, 2024

世界看台灣》台灣國際能見度大增 美媒肯定G7挺台 稱不必再指望聯合國

美國《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專訪蕭美琴。指台灣駐美代表處正迅速獲得巨大的外交影響力,並漸漸進入首都圈,反讓其他國家稱羨。

昨天(10)世界怎麼看台灣?G7外長會議公報影響力仍然餘波盪漾,持續是各國輿論焦點。美國媒體還專訪駐美代表蕭美琴,探討台灣重要性提升的關鍵。

美國《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專訪蕭美琴。報導直指,台灣駐美代表處正迅速獲得巨大的外交影響力,並漸漸進入首都圈,反讓其他國家稱羨;而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現已經很少公開露面,拜會國會議員亦十分困難。報導讚許,蕭美琴在美接受教育、經驗豐富,送給前國務卿龐皮歐(Mike Pompeo)的鳳梨乾極具象徵意涵,彷彿「大衛與歌利亞」的象徵。蕭美琴小心翼翼地在民主黨、共和黨間取得平衡。蕭指出,台灣與美國在經濟、國防的關係,係抵禦來自中國「生存挑戰」之關鍵屏障。台灣並不希望與中國進行軍備競賽,而要會建構足以嚇阻任何軍事行動之軍事力量;但這也涉及與其他夥伴國家,特別是與美國之間的良好協調。

美國《外交家》(The Diplomat)刊登英國智庫「亨利傑克遜學會」(Henry Jackson Society)亞洲研究中心研究員薩金特(Gray Sergeant)投書,強調已經無須指望聯合國來擴大台灣國際角色。專文指出G7挺台聲明是武漢肺炎爆發以來的首次此類聯合聲明,台灣在過去長期缺乏支持者,公報朝正確方向邁進一步。專文指出,除了參與國際社會,各國可單方面加強與台灣交流,美國就做得很好,值得其他國家效法。其他國家亦可在全球合作暨訓練架構(GCTF)研討會聽取台灣衛生專家的意見,這個由台美建立的平台,是中國管不著的;G7也能仿效。專文直指,澳洲、印度、韓國就受邀參與G7,為什麼不讓台灣加入呢?專文強調,台灣光靠全球半導體供應中發揮的關鍵作用,就足以穩坐一席之地,甚至建議G7峰會主辦國,英國首相強生(Boris Johnson)或許可以接觸台北。

美國《CNN》則邀前美國國防部長蓋茨(Robert Gates)談論台海情勢。《新聞週刊》(Newsweek)報導,美國籲請世界衛生組織納入台灣,遭到中國強烈反對。

英國《泰晤士報》(The Times)、蘇格蘭《泰晤士報》(The Times Scotland))均關心偷渡到金門的中國偷渡客。

荷蘭「廣播基金會電視台」(NOS TV)專訪駐荷蘭代表陳欣新,以台灣是最危險的地方,介紹台灣其實是最安全、最快樂的國家。匈牙利「napi.hu」則報導美國呼籲讓台灣參與世衛大會,激怒中國。土耳其「國家通訊社」(Anadolu Ajansi)報導G7對於台灣的支持。

日本《每日新聞》報導美國國務卿、G7外長會議對台灣的支持與重視。《產經新聞》報導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對台灣參與WHA的強力支持。《產經新聞讀賣新聞》也大篇幅報導G7外長會議對台灣的支持與重視,同時公布最新民調,若美中為台灣對立時,日本是否得行使集團自衛權?同意佔47%,高於不同意的41%。

韓國《朝鮮日報》(Chosun)報導G7外長會議對台灣的支持與重視。香港《南華早報》(South China Morning Post)則關注澳洲可能將在台灣問題的堅定立場。

就連遠在地球彼端的阿根廷《布市經濟資訊報》(infobae)也有評論分析,習近平對台灣的妄想。

在世界與中國的關係,美國《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報導布林肯在聯合國安理會處處影射中國的強硬發言。

美國《華爾街日報》(WSJ)社論指出,歐洲開始看清中國。以歐盟貿易執委4日表明,已暫停「歐中投資協定的」政治活動指出,美國國安顧問蘇利文(Jake Sullivan)在就任幾週前,就請歐盟「儘早」就該協議與美國「磋商」。歐洲卻仍批准該協定;直到3月因為新疆人權問題,導致北京對若干歐洲議會議員、批評中共的歐洲人士施加制裁,讓協定獲得批准出現問題。縱然德國總理梅克爾仍在努力,期待能在大選前通過。但這種期待貿易能改變中國的理念已經過時。包括歐洲議會、德國政界、歐洲民眾對歐中協定的疑慮日增,與其通過有缺陷的協議,更應與美國及理念相近國家共同回應中國。

澳洲「澳洲戰略政策研究所」(ASPI) 刊登前哈佛甘迺迪學院院長奈伊(Joseph Nye)的專文,探討中美競爭之邏輯。專文分析美國總統拜登近日的演說,強調美國必須維持科技的領先地位,當年的美蘇對抗,艾森豪總統利用蘇聯發射Sputnik衛星,成功激發美國在教育、基礎建設、新技術之投資,美國現在也能這樣嗎?專文指出,現在美國在各方面仍具優勢,未來幾十年間仍無任何國家可以取代美國。且亞洲也有權力問題,中國光想把美國趕出西太平洋就不太可能了。但在面對氣候變遷、疫情大流行等新興跨國問題,還需與其他國家合作才能成功。專文認為,無須擔心中國挾氣候變遷問題要脅美國,因為喜馬拉雅山脈冰河融化、上海被洪水淹沒,對中國的損害更大。拜登對中國政策是否成功之關鍵問題是,美中是否可以合力促進全球公益,同時在其他領域展開激烈競爭。要在合作、對抗這兩個矛盾面向同等的關注,這並不容易做到。

匈牙利《人民之聲》(Nepszava)報導,匈牙利總理與中國領導人狼狽為奸,但匈牙利和歐盟顯然未蒙其利。

加拿大《多倫多星報》(Toronto Star)報導,國會議員呼籲西方民主國家應正式建立相互支援制度,共同對抗中國政府的經濟脅迫。

日本《選擇月刊》刊登評論指出,中國駐日大使館欲拉攏日媒改變輿論風向,惟效果不彰。

就台灣的經濟問題。「美聯社」(AP)關心台灣透過限水、鑿井,因應56年來最嚴重乾旱。美國《彭博》(Bloomberg News)關注,有央行理事認為台幣政策面臨轉捩點 。《路透》(Reuters)報導,台灣4月出口大幅成長,上半年展望樂觀。

在世界疫情方面,美國《彭博》提醒,在美國、印度自顧不暇下,全球可能轉而向中國獲取疫苗。

日本《產經新聞》則報導軟性的八田與一在台灣水利建設的百年紀念,標誌台日間的堅定合作。

韓國「文化放送電視」(MBCTV)則報導蔡英文總統榮獲馬侃公共事務領袖獎。

記者鄭信貞

Facebook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最新文章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