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一. 12 月 18th, 2023

世界看台灣》烏克蘭戰爭凸顯美國印太架構重要性 中國兩面手法應對世界 國際關注

《路透》(Reuters)報導,台灣盼成為美國印太經濟架構之正式成員。荷蘭《國民日報》(De Volkskrant)刊登專文分析,普廷對烏克蘭的侵略也考驗中俄友誼。

昨天(10)世界怎麼看台灣?美國醞釀發起的印太架構,因烏克蘭危機,引發中國的注意;全世界高度關注中國是否從烏克蘭危機,啟發對台的攻擊,或是從中記取教訓;中國開始轉向想討好西方世界,扮演俄烏和事佬。均獲國際高度關注。

在台美關係方面。美國《彭博》(Bloomberg)刊登「外交關係協會」(CFR)研究員卜威爾((Robert D. Blackwill)、「新美國安全中心」(CNAS)執行長馮德納(Richard Fontaine)的專文,強調烏克蘭戰爭雖延遲,但不應中斷美國重返亞洲。專文指出,美國兩黨存在共識,中國才是美國最大的國家安全挑戰,隨著美國將更多注意力和資源投入印太地區,「重返亞洲」政策將確認這些現實。

但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已顛覆上述作法。現在華府必須在兩個地區與修正主義大國打交道,而中東也持續需要關注。但美國還是應繼續長期將重心轉往亞洲。首先,政策制定者應該吸收重返亞洲政策背後的持久戰略邏輯。只有在歐洲、中東沒有嚴重國家安全危機的情況下,重返亞洲才可能持續。核心挑戰是如何在這3個地區分配國安資源,而不會削弱美國的重要國家利益。

美國需要增加國防開支,將昂貴的軍備,如F-35、F-22戰機,轉移到兩個存在大國競爭的地區,將性能較低的戰機,包括無人機系統,用來執行反恐任務。在歐洲,美國應在其盟友新產生的增強軍事能力意願之基礎上更進一步,並嚇阻俄羅斯進一步侵略。應把大部分最重要的軍事資源保留給印太地區,在與澳洲和英國簽署的Aukus安全協議等努力的基礎上,將使該地區的盟友有更多籌碼來加強自身防禦,幫助他們更有能力威懾中國。

華府應結合密集外交與正面的經濟議程,從重新加入或重新談判「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開始。

對俄羅斯侵略的回應已包括制裁且有更多來自歐洲以外的國家加入制裁行列,例如日本、韓國、新加坡和澳洲。對中國的必要回應將包括歐洲夥伴和其他國家。只要普廷繼續執政,俄羅斯就仍將是一個威脅。但中國無論領導人是誰都將構成挑戰。

英國《路透》(Reuters)報導,台灣盼成為美國印太經濟架構之正式成員。台灣經貿談判辦公室總談判代表鄧振中在「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訊會議上發言表示,台灣期待成為印度-太平洋經濟架構的正式成員。強調台灣是生產半導體的龍頭,台美之間的供應鏈合作對兩國至關重要。

美國政府官員表示,目前沒有「成員資格」的細節可供宣布。但美國仍致力於加強與台灣的貿易和投資關係。

《彭博》另報導,中國憂心的印太版北約較接近神話而非現實。

在台灣的國際外交方面。貝里斯《貝里斯快報》(Breaking Belize News)報導,貝里斯總理訪台獲總統贈勳、台灣的榮譽博士等榮譽。《路透》報導,陸委會指出,中國今年忙於20大,無暇升高兩岸緊張。

在烏克蘭危機方面。美國《Fox》刊登專文,呼籲台灣主權應獲國際承認,俄烏戰爭是民主國家的警鐘。《路透》報導、加拿大《國家郵報》(National Post)均報導,台灣研究烏克蘭戰爭,以制訂對中作戰策略。日本《讀賣新聞》刊登專文探討,烏克蘭與台灣存在根本上的差異。

荷蘭《國民日報》(De Volkskrant)刊登專文分析,普廷對烏克蘭的侵略也考驗中俄友誼。專文指出,莫斯科和北京的戰略合作近年明顯強化,美國仍居主導地位的全球力量平衡正處於轉折點,朝向多極秩序轉變。以自由價值觀為基礎、以民主為主導模式的國際法治面臨挑戰。俄羅斯和中國都應為此負責。兩國在北京冬奧表態要建立「真正民主」的新世界秩序,北京要求俄羅斯將對烏克蘭採取的行動延至奧運會結束後。但北京可能未料想到這會是「全面戰爭」。

近年來,中國擴大在烏克蘭的影響力,這有助於破壞基輔與西方的夥伴關係及參與歐洲統合。中國也有興趣於更廣泛的全球野心,取代美國成為全球第一。但莫斯科仍把前蘇聯加盟共和國和其他東歐和中亞國家視為勢力範圍。

在意識形態上,俄羅斯和中國有著共同且更為廣泛的目標,即顛覆美國在其勢力範圍內的影響力,顛覆基於自由價值觀的國際法律秩序。但兩國並非真正的忠誠盟友,普廷主要企圖在不同地區製造亂局,並破壞跨大西洋國家在俄羅斯勢力範圍的野心,而中國則希望透過穩定和強化關係以實現其經濟野心和政治影響力。西方因為俄羅斯的侵略,結合為價值同盟,這是中國最不願意見到的結果。

日本《東洋經濟週刊》刊登富坂聡專文,指出中國不單只是「挺俄羅斯」的考量。專文指出,冬奧期間的中俄峰會,核心主軸是反對美國的秩序,但中國對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保持距離;中國並不想要因為挺俄羅斯而失去烏克蘭。

俄羅斯開始入侵烏克蘭後,中國認為「烏克蘭問題有其複雜與特殊的歷史經過」,並表示能夠理解俄羅斯在安全保障上的憂慮,但中國並未支持俄羅斯的軍事行動。因中國並未想要損害其與歐洲的關係。

中國不想因別人的紛爭而讓自己受損,原初所希望是由德國、法國、俄羅斯、烏克蘭等4國協商、以「諾曼第模式」架構解決烏克蘭問題。法國總統馬克洪期待「歐洲的問題由歐洲自己解決」,也就是排除美國。而被烏克蘭局勢掩蓋遭到忽略的是,2月的中俄共同聲明中也有對重新進行軍事整備的日本予以牽制之意圖。

美國《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均報導,烏克蘭危機會影響中國處理台灣議題。德國《每日鏡報》(Tagesspiegel)評論,中國的態度舉棋不定。瑞典《每日新聞報》(Dagens Nyheter)報導,中國外交部仍聲稱,與俄羅斯關係堅若磐石。加拿大《環球郵報》(The Globe and Mail)報導,中國原本想與歐洲改善關係以制衡敵意日深的美國,受到烏克蘭戰事拖累。

在中國的國際外交方面。德國《商業日報》(Handelsblatt)報導,就貿易夥伴和體制上的對手而言,德國的新中國路線將具體。荷蘭《荷蘭日報》(Nederlands Dagblad)報導,聯合國人權主管將於5月訪問新疆。

記者鄭信貞

Facebook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最新文章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