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六. 5 月 11th, 2024

德國

德國教研部長明訪台 德媒讚:別理中國叫囂

德國聯邦教育及研究部部長瓦特辛格(Bettina Stark-Watzinger)預計明(21)抵台訪問,是睽違26年,德國再有部長級官員訪台。德國媒體刊登評論大讚,這打破德國政界連續幾十年在台灣問題上的畏首畏尾將,開啟潛力無限的德台交往新篇章,並呼籲德國政府徹底無視中國的叫囂。

《每日鏡報》17日以「1997年以來德國部長級高官首次訪台」為題,評論瓦特辛格的訪台之旅。評論指出,上次有德國部長訪台,是1997年的經濟部長芮克斯洛特(Günter Rexrodt)。在施羅德、梅克爾執政期間,德國政府全面顧及中國的感受,迴避台灣議題。儘管中國從未統治過台灣,卻成功地讓德國政界把「台灣」當作敏感詞從而保持緘默。

隨著瓦特辛格訪台,德台間有望開展潛力巨大的教科研合作,尤其在半導體研發領域,德國更需要學習台灣經驗,而非台灣需要德國。

評論指出,瓦特辛格會因為訪台而遭到批評,但德國的「一個中國政策」是允許與台灣的部長級高官互訪;北京當局想必會使用「玩火自焚」等萬用說辭,但德國只須予無視;這不過是個民主政府的部長拜訪另個民主政府而已,但這是重要的、令人鼓舞的一步,也是一系列行動的開端。

記者鄭信貞

國際聯手防中霸權》日德首腦會談 盼深化經濟與軍事關係

德國總理蕭茲(Olaf Scholz)率6位部長赴日訪問,昨(18)與日本首相岸田文雄進行首輪的政府磋商,盼能深化兩國在經濟面與軍事的連結,因應中國日漸增長的影響力、烏俄戰爭下的全球政治。

蕭茲此行訪日的重點,就是深化印太地區經濟和國家安全方面的合作,探討全球性問題,包括中國在推進其領海主張的強硬態度、中俄的密切關係。

岸田文雄相信政府磋商將是使日本和德國間合作更加緊密的跳板,會談的重點是經濟安全、印太地區、烏俄戰爭、其他共同關心的問題。

兩國國防部長分別會晤,確認德國的武裝部隊將繼續參與印太地區的軍事行動,還有加強雙方軍事合作。

日本注意到中國、北韓對周邊國家日漸升高的威脅性,日本持續擴大除與美國以外的軍事合作,並與澳洲、英國、歐洲、東南亞國家建立夥伴關係。

記者鄭信貞

26年首見德國部長級官員訪台 德教育部:鎖定半導體合作

睽違26年,德國再有部長級官員訪台。德國聯邦教育及研究部部長瓦特辛格(Bettina Stark-Watzinger)計畫21日訪台,德國教育部發言人昨(17)表示,訪台將鎖定半導體合作、電池研究、供應鏈。

《金融時報》報導,瓦特辛格將在21日抵達台北,展開為期2天的訪問。「德國國會友台小組」副主席舍弗勒(Frank Schäffler)表示,德國部長級官員相隔26年再次訪台,屬於強烈的政治信號,但政府同時也需謹慎對待北京當局發出的相關信號。

另位德國外交官提到,所有的訪問會議都將專注在文化交流上。柏林智庫全球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本納(Thorsten Benner)認為,這次的訪台不至於破壞德國與中國的關係,如果北京選擇採取激烈的態度,那只是他們的選擇。

德國教育部發言人證實瓦特辛格即將訪台;並表示,訪台目的在於改善兩國在半導體合作,還包括電池研究、供應鏈。

記者鄭信貞

德國總理警告中國 切勿武力改變台海現狀

日本、德國將於18日在東京舉行首次政府間磋商。德國總理蕭茲接受《日本經濟新聞》訪問時,警告中國不要用武力改變台海現狀。

蕭茲將率團訪日,預計明(18)與日本首相岸田文雄、日本內閣舉行政府間磋商。他行前在柏林受訪時表示,就像美國、日本,德國遵循「一個中國政策」,但也要向北京表明,絕對不能使用武力來改變現狀。

蕭茲表示,會降低德國對中國的經濟依賴,並打開新的銷售市場。但德國不打算與中國脫鉤。

蕭茲避免嚴詞批評北京,稱中國是經濟大國,是夥伴、是競爭者、是體制對手;與中國在經濟上合作的同時,持續發展與其他亞洲夥伴的關係。

記者鄭信貞

中國惹人嫌》5G禁用華為、中興 德國將跟進

不只美國、英國、台灣,德國也準備禁用華為(Huawei)、中興通訊 (ZTE)的5G零件。若禁令生效,運營商必須更換已安裝的中國零件。

《路透》報導引述德媒《Zeit Online》指出,德國2021年通過「資訊科技安全法」,為下一代網路的電信設備商設立較高門檻,但並未禁用華為、中興設備。

但遭質疑,華為、中興與中國政府往來密切,若將兩家公司供應的零件置入行動網路,可能為中國間諜或是蓄意破壞人士創造接近大量重要基礎建設的機會。

而德國政府的網路安全機構、內政部近來不斷調查自家5G網路是否存在危及國家安全的零件。消息人士稱,雖然調查尚未結束,但已有明確結論,政府可能會禁止電信業者在5G網路使用華為、中興的部分控制元件。

記者鄭信貞

俄侵烏克蘭週年》蔡英文勉民主自由終將勝利 北約、德國轟中國促和不可信

俄羅斯2022年2月24日全面入侵烏克蘭至今滿1年,因守軍強烈抵抗,未有突破性進展。總統蔡英文昨(24)透過臉書、Twitter發布影片指出,支持烏克蘭就是支持民主自由;台灣位處印太地區民主自由防線最前緣,這年來始終和烏克蘭站一起。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德國同聲抨擊中國至今仍未譴責俄羅斯,不值得相信。

蔡英文表示,直到現在,烏克蘭全體人民以堅定不移的意志奮力抵抗俄羅斯侵略,捍衛並致力收復烏克蘭的每寸領土。烏克蘭人民的故事,就是堅守民主自由的故事,支持烏克蘭,就是支持民主自由。台灣位處印 太地區民主自由防線的最前緣,這年來,也始終和烏克蘭站一起。從1年前戰爭剛爆發,執政團隊緊急提供烏克蘭醫療物資、台灣人民熱心捐贈,直到現在;政府和民間共募贈27公噸醫療物資、超過700公噸人道救援物資、超過4100萬美元,協助安置烏克蘭難民。


蔡英文說,當寒冬來臨,台灣也援助烏克蘭4座城市採購發電及供暖設備,希望送上即時的溫暖關懷,幫助烏克蘭人民度過寒冬。台灣會持續堅定地支持烏克蘭,亦會堅守民主自由的價值,扮演國際社會的良善力量,為世界民主和平貢獻心力;相信民主自由終將勝利。

中國外交部昨發表「關於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的中國立場」文件。

北約秘書長史托騰伯格(Jens Stoltenberg)直接打臉,稱中國沒有多少公信力。因為他們沒有譴責對烏克蘭的非法入侵,還在入侵發動前夕簽訂與俄羅斯建立無限制夥伴關係的協議。

德國總理蕭茲(Olaf Scholz)呼籲國際社會,對於中國調停烏俄戰爭「不應存有幻想」,中國至今都沒表達對俄羅斯的立場。

記者鄭信貞

俄侵烏克蘭》澤倫斯基訪英法 爭取英法德加速提供武器

俄羅斯2022年2月24日全面入侵烏克蘭以來,遭遇守軍強烈抵抗,未有突破性進展。為爭取西方國家的支持,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繼去年12月首度出訪美國後,8日出訪英國、法國、比利時;先於英國國會演說,呼籲西方國家交付戰機;隨後再與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德國總理蕭茲(Olaf Scholz)在巴黎愛麗舍宮共進晚餐。9日將前往布魯塞爾參加歐盟峰會。

澤倫斯基8日抵達英國後,先前往首相官邸會見英相蘇納克(Rishi Sunak),接著在英國國會西敏廳發表演說,兩人再前往軍事基地,視察接受訓練的烏軍人員;最後舉行雙邊會談,簽署「英烏團結聲明」。

澤倫斯基在國會演說時,贈送空軍飛官頭盔給下議院議長霍伊爾(Lindsay Hoyle),期待能預先感謝英國慷慨提供強大的英式戰機。

蘇納克表示,在提供烏克蘭戰機,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但要能駕駛它的飛行員是需要時間的過程。蘇納克宣布,將擴大訓練烏軍計劃,確保烏克蘭飛行員能夠有能力駕駛符合北約規格的先進戰機。

澤倫斯基8日晚間隨飛往巴黎,與馬克宏、蕭茲共進晚餐。澤倫斯基指出,法國與德國有改變遊戲規則的潛力,烏克蘭愈早獲得重型遠程武器、烏軍飛行員愈早獲得現代軍機,俄羅斯的侵略行為就會越愈結束。

馬克宏表示,俄羅斯不能,也不應該贏得勝利,法國持續提供武器軍援。蕭茲表示,德國與合作夥伴們在財政、人道主義援助、提供武器方面會支持烏克蘭,只要有需要,就會繼續這麼做。

記者鄭信貞

國際聯手防中霸權》難再隻手遮天 中國國企退出德杜伊斯堡港30%股權

德國對中國的警覺日益升高,大肆在歐洲攻城掠地的中國國企中遠海運竟悄於2022年6月歸還 1億歐元杜伊斯堡(Duisburg)港口碼頭30%的股權。杜伊斯堡更於11月喊停與華為合作的智慧城市項目。顯示中國在德國已經吃不消了。

《日本經濟新聞》報導,位於萊茵河的魯爾河交匯的杜伊斯堡,是德國工業重鎮;杜伊斯堡港是歐洲最大的內陸港。中國領導人習近平2014年訪問德國,透過一帶一路基建將杜伊斯堡當作歐洲物流中樞,將其打造成世界最大的內陸港。並計劃於2021年在萊茵河畔建立龐大的中國商業中心,數百家中國公司將從那裡發展其歐洲分銷網絡。

但實際上,中國一帶一路在杜伊斯堡的前景愈來愈黯淡,因俄侵烏克蘭、德中關係尷尬。中遠海運更是在2022年6月歸還1億歐元杜伊斯堡港口碼頭30%的股權。杜伊斯堡還以中俄一家親為由,於11月停止該市與華為所簽訂智慧城市諒解備忘錄。

智庫墨卡托中國研究所(MERICS)學者Antonia Hmaidi說,德國政府即將發布新的中國戰略,整體政治氣候可能會惡化,這可能會使杜伊斯堡與中國的商業關係持續降溫。

記者鄭信貞

國際聯手防中霸權》德國對中政策將出爐 疏遠中國、不再親中是共識

國際都關注德國即將出爐的最新對中政策。《日本經濟新聞》揭露,疏遠中國是朝野共識;德國準備對貿易、技術在內的關鍵領域,採取強硬立場,防止軍民兩用技術落入中國,甚至學術交流也可能受到限制,以降低中國對德國商業界的影響力。

參與亞洲政策的德國高級官員透露,柏林即將端出的德中政策正在進行最後潤色,整個草案內容會有相當強硬的措辭,目前草案已在外交部;最快今年夏天,內閣將正式批准新的對中政策。

官員指出,新的對中政策轉趨嚴厲,將限制對中投資以及對過度依賴中國業務的德國公司進行監督,目的是減輕中國在德國商業界的影響力。為防止軍民兩用技術落入中國,甚至連學術交流也可能受到限制。

因為強硬派綠黨、社會民主黨就細節問題進行交鋒;整體而言,疏遠中國,也意味著前總理梅克爾以商業為主的對中政策,即將成為歷史。

記者鄭信貞

德國對中強硬防長要下台? 她數度失言 民調暴跌剩13% 將自請辭職 |

正能量 57%

43% 負能量

德國國防部長蘭布雷特(Christine Lambrecht)因一連串的失言風波備受批評,包括帶兒子上軍機、對俄烏戰爭的態度等,民調顯示 77% 民眾希望她下台。蘭布雷特近日也表態將自請下台。蘭布雷特自 2021 年 12 月上任,在任期間她對中國的態度相當強硬,也在去年多次與日本、美國及澳洲進行軍

新聞來源:Newtalk新聞

世界看台灣》中國侵台代價高 美日強化軍事同盟 國際關注

昨天(13)世界怎麼看台灣?台積電2022年第4季獲利破記錄,但預期未來銷售減緩。美華府智庫CSIS進行24次兵推,中國無法攻佔台灣,且損失慘重;美國強調2022年通過台海次數減少但政策不變。美國和日本強化軍事同盟。獲國際高度關注。

在台灣的財經方面。美國《美聯社》(AP)、《彭博》(Bloomberg)、法國《法新社》(AFP)、荷蘭《改革日報》(Reformatorisch Dagblad)均報導,台積電2022年第4季獲利破記錄,但預期未來銷售減緩。

在台灣遭受中國的軍事威脅方面。瑞士《新蘇黎世報》(Neue Zuercher Zeitung)報導,台海戰爭代價嚴峻,中國可能無法實現其目標。報導指出,華府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總共模擬24種不同情境,顯示民主台灣可以抵禦中國侵略;但各方需付出的軍事、人力與政治代價都相當可觀。

多數情況下,台灣軍隊很快便能在海岸附近阻止解放軍搶灘登陸,而美國逐漸加強的反擊力道摧毀中國的運輸船艦,使其補給漸趨困難。入侵停止了。此為CSIS首次公開美中戰爭模擬結果。這將是兩個擁核大國首次直接發生戰爭。是否能夠避免及如何避免核升級,仍是無解的問題。

兵推顯示,若要成功保衛台灣,必須滿足以下條件。台灣必須做好抵抗侵略的準備。如果台北迅速投降,美國的干預就沒有必要了。戰爭開始時,台灣僅能自立自強,美國不能等到衝突爆發時才交貨。美軍需要在日本的基地反擊中國軍隊。美國必須擴大其可用於打擊艦船的遠程導彈庫。

研究作者就美國及其盟友如何強化其態勢提出許多詳細建議。 其背後的普遍想法是盡可能提升中國發動攻擊時所需付出的代價。因此,華府希望北京不要冒險入侵台灣。

美國《富比世》(Forbes)、日本《朝日新聞》持續探討CSIS的中國侵台兵推。《彭博》報導,五角大廈稱2022年通過台海次數減少但政策不變。

英國《路透》(Reuters)、阿根廷《布省資訊報》(infobae)均報導,台灣官兵透露與北約進行罕見交流之細節。英國《蘇格蘭人報》(The Scotsman)報導,中國再度威脅台灣。

在台灣的國際外交方面。德國《每日日報》(taz)報導,小心謹慎的友誼。報導指出,德國自民黨代表團訪問台灣期間試圖表現出團結和克制。自民黨籍國會議員10人訪台,由國防委員會主席史琪曼(Marie-Agnes Strack-Zimmermann)、副主席佛格(Johannes Vogel)共同率領,會見台灣總統蔡英文。

史琪曼表示,藉由這次訪問,訪團希望發出訊號,民主社會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團結一致。不過在11日的記者會上,史琪曼拒絕向台灣運送任何武器,強調在確保台灣和平方面的作為是經濟上的,而不是軍事上的。佛格不願就台灣外交部長吳釗燮可能訪問德國發表明確聲明。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9日對自民黨訪團的訪問提出尖銳批評。中國駐德國大使吳懇在接受德國《商報》採訪時警告,不要在台灣問題上玩火,也不要試探中國的紅線。中國空軍週末還在台灣海峽上空進行新的軍事演習。

去年12月,德國聯邦國會自民黨籍議員海特(Peter Heidt)宣布教研部長史塔克-瓦特辛格(Bettina Stark-Watzinger)將於今年3月進行訪問,但尚未得到證實。這將是自1997年以來再次有聯邦政府部長級成員首次訪問台灣。

希臘《每日報》(H KAΘHMEPINH)報導,如果中國入侵台灣,德國將對中國採取強硬立場。韓國《亞細亞經濟報》報導,中國學者聲稱,進行報復措施,可能是因爲韓國政界訪問台灣。

在中國的國際外交方面。《美聯社》報導,美日公布強化聯盟計畫。報導指出,美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國防部長奧斯汀(Lloyd Austin)與日本外務大臣林芳正、防衛大臣濱田靖一11日公布強化兩國聯盟的計畫,以協助對抗北韓和中國的威脅,兩國稱此威脅為該地區最大的安全挑戰。

聯合聲明表示,中國對國際秩序構成「前所未有的」威脅,並矢言要加倍努力應對。中國的外交政策尋求以對其有益的方式重塑國際秩序,並為此利用中國不斷增長的政治、經濟、軍事、技術力量。這種行為引發聯盟和整個國際社會的嚴重關切,代表印太地區和其他地區的最大戰略挑戰。

4人同意調整美國部隊在沖繩島的部署,部分原因是為了加強反艦能力。濱田靖一會前宣布其已準備開始在馬毛島進行建設工程,兩國軍隊將自2027年起在該島舉行聯合軍事演習。布林肯表示,協議反映出兩國加強在太空、網路安全、新興技術等「所有領域」合作的努力;美日聯盟一直是印太地區和平穩定的基石。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11日與英國首相蘇納克(Rishi Sunak)簽署加強日英軍事關係,這也是為了應對中國的防務協議。

日本表示,將開始在南部的馬毛島建造兩條跑道,約4年內將在當地開始進行F-35B匿蹤戰機、兩棲作戰、飛彈攔截等聯合演習。

美國改變在沖繩的部署,將使海軍陸戰隊第12作戰團(12th Marine Regiment)轉型為更小更快速的機動單位,即海軍陸戰隊第12濱海作戰團。該決策將不會增加沖繩島上的海軍陸戰隊人數,也不會有武器能力上的任何重大改變。海軍陸戰隊濱海作戰團約有2000名海軍陸戰隊隊員,包含1個反艦飛彈連、1個後勤營、1個防空營,取代沖繩目前的海軍陸戰隊作戰團。

美國《CNN》報導,美日強化軍事同盟、加強陸戰隊實力,以威攝中國。《路透》報導,英國批評香港自由遭侵蝕,中國駁斥。

記者鄭信貞

世界看台灣》台灣北約軍事交流 美強化沖繩駐防 國際關注

昨天(12)世界怎麼看台灣?美華府智庫CSIS進行24次兵推,中國無法攻佔台灣;美國與日本達協議,將在沖繩各島強化軍事部屬;台灣與北約進行軍事交流;德國執政黨警告,若中國犯台,德中關係恐發生根本性變化。英國和日本簽署防衛協議。獲國際高度關注。

在台灣遭受中國的軍事威脅方面。英國《路透》(Reuters)報導,台灣軍官透露與北約進行罕見交流之細節。報導指出,空軍中校吳邦彥11日在新竹空軍基地向媒體表示,曾於2021年赴羅馬北約防衛學院參加為期6個月的課程,並於去年1月返回台灣。他說這是學術交流,而不是軍事交流。他們需要知道台灣的情況及能力。國防部表示,吳邦彥不是首位派往該防衛學院的官兵。

雖台灣和美國軍方確實進行合作,但台灣與其他外國軍隊的交流有限。在6月通過的新戰略概念中,北約將中國描述為對聯盟的「利益、安全和價值」構成挑戰,是經濟和軍事強權,但其戰略、意圖和加強軍事實力仍然不透明。

台灣矢言一旦遭到攻擊將自我捍衛,並表示,唯有台灣人民能決定自己的未來。中國8日再度在台灣附近進行打擊演練;去年8月中國在台灣周邊進行大規模軍演,對美國時任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問台北表達憤怒。台灣空軍訓練有素,但規模比中國空軍小得多,因必須緊急應處中國戰機幾乎每日侵擾台灣和其防空識別區而承受壓力。

《路透》另報導,美國防部長嚴重懷疑,中國是否即將入侵台灣。美國《美聯社》(AP)、《彭博》(Bloomberg)、希臘《每日報》(H KAΘHMEPINH)、保加利亞《即時新聞網》(news.bg)、news.bg《週刊政論》(Semana)、秘魯《真理報》(La Razon)、阿根廷《號角日報》(Clarin)均報導,中國在8日起對台灣的軍事騷擾。

《美聯社》報導,美日準備就駐沖繩之海軍陸戰隊轉型達成協議。報導指出,美國官員表示,國務卿布林肯和國防部長奧斯汀11日與日本對口官員會面,並計劃發布聯合聲明,將調整但不增加美國部隊在沖繩島的部署,聲明也將在兩國長期的共同防禦條約正式提及太空。新協議在「2+2」會議上簽署。

美國國防部發言人賴德(Pat Ryder)准將10日表示,中國一定會成為美日在本週的諮詢會議期間討論的話題。

美國官員表示,駐沖繩的海軍陸戰隊第12作戰團(12th Marine Regiment)將轉型為更小更快速的機動單位,即第12團濱海作戰團。新的作戰團旨在於擁有更好的能力及裝備,以和對手作戰,並保衛美國及該地區的盟友。該決策將不會增加沖繩島上的海軍陸戰隊人數。指揮官柏格(David Berger)將軍的目標在於使服役官兵在有爭議地區更能作戰和戰鬥,特別是在敵方的打擊範圍內。此項元素對印太地區至關重要。

1個海軍陸戰隊濱海作戰團已經在夏威夷成立,第2個將在沖繩,另個計劃在本10年的後半段成立,可能的地點是關島。細節還在敲定,但海軍陸戰隊濱海作戰團約有2000名海軍陸戰隊隊員,包含1個配備反艦飛彈連、個後勤營、1個防空營。取代沖繩目前的海軍陸戰隊作戰團,包含約3400海軍陸戰隊隊員和海員。

《路透》報導,美國將在日本增加部署反艦飛彈。德國《世界報》(Die Welt)、哥倫比亞《時報電子報》(ELTIEMPO.COM)、日本《讀賣新聞》、韓國《新聞人》(PRESSian)均報導,美華府智庫CSIS進行24次兵推,中國無法攻佔台灣。

在台灣的國際外交方面。《路透》報導,德國社民黨領袖警告,若中國犯台,德中關係恐發生根本性變化。報導指出,《時代》週報11日刊出德國社民黨領導人克林拜耳(Lars Klingbeil)的言論,稱若中國攻擊台灣,將迫使德國如對待俄羅斯那般,斷絕與中國的關係。面對中國,德國必須更加獨立,開拓其他市場,尋找其他夥伴進行原料貿易。此為德國總理蕭茲(Olaf Scholz)所屬的執政黨。

德國國會國防委員會主席史琪曼(Marie-Agnes Strack-Zimmermann)在訪問台北期間表示,德國在台灣扮演的軍事成分較少。是個經濟問題。

柏林計劃研擬新的對中策略。近年來,德國政治人物和商界領袖主張亞洲貿易多元化,以因應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對社會和經濟加緊掌控。梅克爾在卸任前夕也透露,在若干與中國合作的領域上,她起初可能太過天真。

希臘《頭條報》(Proto Thema)報導,德國執政黨警告,若中國攻打台灣,可能不得不與中國斷絕關係。德國《先鋒播客》(The Pioneer Briefing)、法國《法新社》(AFP)報導,德國會自民黨議員史琪曼訪台,呼籲要重新平衡對中依賴。

在中國的國際外交方面。《美聯社》報導,對中顧慮日增,英國和日本簽署防衛協議。西班牙《國家日報》(El Pais)報導,鑒於中國疫情現況,世衛建議搭機應佩戴口罩。

記者鄭信貞

德國會訪團談收穫 擴大參與太平洋、新觀點納中國戰略

德國國會自民黨國防、外交與人權委員會訪團今(12)將結束訪台行程,昨在外交部召開記者會。自民黨副主席暨國會黨團首席幹事長佛格(Johannes Vogel)表示,此行證明德國必須增加對太平洋區域的參與;而德國正討論全新的對中戰略草案,此行所獲之新觀點,將帶回國內納入討論,例如如何平衡對中國市場的過度依賴。

訪團成員包括德國國會國防委員會主席史琪曼(Dr. Marie-Agnes Strack-Zimmermann)、佛格、議員奧芮娜塔(Renata Alt)、庫勒(Konstantin Kuhle)、艾萱杜(Christine Aschenberg-Dugnus)、雷西特(Ulrich Lechte)、穆勒(Alexander Müller)、穆勒羅森特(Frank Müller-Rosentritt)、瑟梅特(Rainer Semet)、古德(Nils Gründer),共10位國會議員。

史琪曼昨於記者會表示,俄羅斯侵略烏克蘭近1年,對德國、歐洲、世界帶來嚴厲挑戰。德國民眾對台灣如何在戰爭初期就馳援烏克蘭印象深刻,值此之際來到台灣,共享民主、自由的理念。

佛格表示,台灣站在系統性競爭前線,這攸關自由和民主;德國自民黨非常關切自由民主生活和系統性競爭,也希望歐洲多關注這個議題。這次訪問體認到,中國軍機、艦幾乎每天跨越台海中線。台海現狀的改變必須立基於兩岸共識,任何威脅使用武力都是不被接受的,這次訪台除了學習交流,也是釋出支持台灣訊號並表達關切。

佛格分享此行收穫。首先,德國必須增加對太平洋區域的參與。而德國正在討論新的中國戰略,此行所獲之新觀點將帶回國內討論;例如戰略中須有經濟面向,考慮如何重新平衡對中國市場的依賴。訪團也認為,應與理念相近夥伴更加團結,並採取具體步驟加強歐洲、跨大西洋、澳、紐、日、韓等國家的合作關係。

媒體提問台灣外長2021年訪問歐洲時未訪問德國,德國是否考量修改相關規定讓台灣外長能造訪?佛格說明,台海情勢十分複雜,德國三權分立,這部分是行政權範圍,作為議員有自由旅行權利,也是我們為何在此原因,也和台灣外長會面。

對於史琪曼支持向烏克蘭提供重型武器,那對台灣軍售立場為何?史琪曼回應表示,台灣方面也沒有提出這樣的問題,雙方比較多討論經濟議題、德國的新中國戰略、如何檢討對中國的過度依賴等。

記者鄭信貞

世界看台灣》美智庫兵推中國侵台難成功 美國會成立抗中委員會 國際關注

昨天(11)世界怎麼看台灣?美華府智庫CSIS進行24次兵推,中國無法攻佔台灣;美國希望沿日本沖繩各島部署配備飛彈之海軍陸戰隊;中國大規模軍事擾台。立陶宛、德國國會議員相繼訪台,中國強烈抗議。美國聯邦眾議院成立專注於與中國競爭之委員會。獲國際高度關注。

在台灣的財經方面。韓國《韓國經濟新聞》報導,台灣政府通過「產創條例」修法,企業研發費用費可抵扣25%稅額。

在台灣面對中國的軍事威脅方面。英國《路透》(Reuters)報導,美國希望沿日本沖繩各島部署配備飛彈之海軍陸戰隊。報導引述《讀賣新聞》指出,美國希望在2026年前將美國海軍單位分散至日本沖繩各島,並讓他們配備飛彈和輕型裝備以威攝中國軍隊。美國已告訴日本,並將在日本防衛和外交大臣與美國國防部長和國務卿11日在華府舉行「2+2會議」過後宣布此事。

新成立的單位名為「海軍陸戰隊濱海作戰團」(Marine Littoral Regiments)。海軍陸戰隊指揮官柏格(David Berger)將軍在2020年提出的「部隊設計2030」(Force Design 2030)報告中概述了這次重組。他希望這些單位與日本的自衛隊密切合作,以防止中國軍隊輕易進入太平洋。

根據濱海作戰團的概念,海軍陸戰隊正在削減飛機數量,並放棄大部分加農砲、重型武器,轉而投入配備飛彈和無人機的小型「分散式」部隊,這些部隊可在有爭議地區作戰。日本駐有1.8萬名美國海軍陸戰隊隊員,是美國境外最集中的地方,大部分人都在沖繩本島的基地。

美國《富比世》(Forbes)、《彭博》(Bloomberg)、英國《衛報》(Guardian)、法國《法新社》(AFP)均報導,CSIS進行24次兵推,中國入侵台灣幾無法成功,最多就是讓美國會付出龐大代價。荷蘭《公共廣播》(NPO1)報導,專家呼籲歐洲需嚴防中國侵略台灣。

英國《蘇格蘭人報》(The Scotsman)、西班牙《歐洲通訊社》(Europa Press)、希臘《e報紙》(iefimerida.gr)、韓國《世界日報》均報導,中國在8日進行軍演,大規模擾台。

在台灣的國際外交方面。美國《美聯社》(AP)報導,德國和立陶宛國會議員訪台展現支持。報導指出,台灣本週接待德國和立陶宛國會議員。中國反對台灣與其他國家進行外交接觸。

立陶宛國會國防委員會主席卡斯楚那斯(Laurynas Kasciunas)10日訪問台灣時批評中國,試圖利用各種手段改變立陶宛打破外交慣例、與自治民主台灣強化關係的決定;還試圖騷擾投資者、實施經濟制裁,但立陶宛都熬過來了。現在變得更強大、更有韌性,可以作為其他歐盟國家的典範。

卡斯楚那斯及國會友台小組副主席莎卡琳恩(Dovile Sakaliene)共同率團訪台。莎卡琳恩表示,共同目標非常明確,就是強化全球民主,並讓周遭所有國家清楚了解,不能有任何模糊地帶,你要不是與加害者為伍。

台灣去年啟動10億美元的信貸計畫,以資助立陶宛和台灣企業抵抗中國經濟壓力的計畫。

德國自民黨副主席佛格(Johannes Vogel)、德國國會國防委員會主席史琪曼(Marie-Agnes Strack-Zimmermann)共同率領代表團訪台。佛格表示,如果要改變台海現狀,必須基於雙方的共識;任何試圖以武力、或威脅以武力片面改變台海現狀,都是無法接受的。

保加利亞《保加利亞通訊社》(Bulgarian News Agency)報導,立陶宛、德國議員在訪問台灣期間表達對台支持。《路透》、德國《每日鏡報》(Tagesspiegel)、西班牙《歐洲新聞通訊社》均報導,德國國會議員訪台,中國對此抨擊。

在中國的國際外交方面。《路透》報導,美國眾議院設立專注於與中國競爭之委員會。報導指出,美國眾議院10日以365票贊成、65票反對通過決議,成立「美中戰略競爭特別委員會」(Select Committee on Strategic Competition Between the U.S. and China),將研究議題及提出政策建議;由共和黨籍眾議員蓋拉格(Mike Gallagher)擔任主席。

65張反對票均來自民主黨,部分成員表示,憂心共和黨領導的小組過於黨派化,但146名民主黨人投下贊成票。眾院民主黨領袖麥高文(Jim McGovern)為美國國會及行政部門中國問題委員會(Congressional-Executive Commission on China)共同主席,儘管憂心特別委員會可能過於黨派化,他仍將投票支持成立。

眾議院議長麥卡錫(Kevin McCarthy)堅稱,該小組不會黨派化,將會是跨黨派的委員會。該委員會將解決把工作從中國帶回美國、保護智慧財產權和把供應鏈帶回美國等議題。

荷蘭《NIS》報導,美國正與日本、荷蘭和韓國就禁止對中國出口晶片進行談判。《美聯社》報導,菲律賓法院裁定涉中石油探勘協議無效。

記者鄭信貞

德國會訪團會蔡英文 訪台就是挺民主夥伴抗軍事威脅

德國國會自民黨國防、外交與人權委員會訪團昨(10)會見蔡英文總統。德國國會國防委員會主席史琪曼(Dr. Marie-Agnes Strack-Zimmermann)表示,他們雖奉行「一中政策」,但也深信改變台海現狀需要共識,絕對無法接受武力或威脅;此行就是送出訊號,民主夥伴會團結對抗可能的軍事威脅。

訪團成員還包括自民黨副主席暨國會黨團首席幹事長佛格(Johannes Vogel)、議員奧芮娜塔(Renata Alt)、庫勒(Konstantin Kuhle)、艾萱杜(Christine Aschenberg-Dugnus)、雷西特(Ulrich Lechte)、穆勒(Alexander Müller)、穆勒羅森特(Frank Müller-Rosentritt)、瑟梅特(Rainer Semet)、古德(Nils Gründer),共10位國會議員。

史琪曼表示,之所以訪問台灣,是因為我們是好朋友,都過著民主自由的生活。去年2月24日隨著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世界局勢大為改變,當時並非俄羅斯首次入侵烏克蘭,卻敲醒警鐘,讓歐洲、德國、全世界都醒過來,也見證到烏克蘭的死亡人數還在持續攀升、持續影響全世界。

史琪曼強調,來到這個美麗寶島與民主夥伴更緊密地站在一起,因為我們都希望能夠過著和平生活,我們也希望未來的子孫能夠過著和平的生活。

佛格表示,無論是德國國會、政府,以及整個歐洲,基本上都是奉行「一中政策」,但同時也深信,要改變台海現狀必須有雙方共識,以武力片面改變台海現狀,或威脅使用武力,這是不可接受的。

記者鄭信貞

最新文章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