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日. 4 月 28th, 2024

德國

世界看台灣》美偵察機飛越台海 德國公布對中戰略 國際關注

昨天(14)世界怎麼看台灣?美國派遣偵察機飛越台海,加上台灣年度漢光演習前夕,中國對台灣發動3個月來最大規模軍機擾台。中國對美國進行網路攻擊,遭到警告;德國公布對中戰略,將減少對中依賴,要強化與台灣的聯繫。獲國際高度關注。

在台灣的內政方面。美國《彭博》(Bloomberg)報導,台灣#MeToo,促使政府強化性平法規。

在台灣面對中國的軍事威脅方面。法國《法新社》(AFP)報導,美國偵察機飛越台灣海峽。報導指出,美國第七艦隊表示,其偵察機於13日飛越台灣海峽,展現美國對自由開放印太地區的承諾,美國軍隊在國際法允許的任何地方飛越、航行及執行任務。

台灣國防部表示,13日在台灣周遭偵獲26架次中國軍機,其中13架次飛越台灣西南防空識別區,與共艦實施海空聯訓。台灣軍隊亦密切關注美國軍機動態。中國12日在其周遭進行「遠程海空聯訓」。

同時,巴拉圭候任總統貝尼亞(Santiago Pena)正在台訪問,並在晉見蔡英文總統時誓言與台灣站在一起。

保加利亞《事實電子報》((Fakti)報導,美國正努力強化台灣軍力。美國《Fox News》、英國《蘇格蘭人報》(The Scotsman)、西班牙《歐洲通訊社》(Europa Press)、日本《西日本新聞》、緬甸《標準日報》(The Standard Time Daily)、印度《政治家報》(The Statesman)報導,中國派大批戰機和軍艦擾台。

保加利亞《事實電子報》報導,倘中國攻擊台灣,很可能利用無人機。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印尼《應時日報》(Kontan)報導,台灣將首次運用民用機場舉行年度軍演。

在台灣的國際外交方面。保加利亞《事實電子報》報導,英國和波蘭支持台灣。另報導,荷蘭與台灣深化合作,呼籲採取措施遏制中國。

日本《南海日日新聞》報導,伊集院大和村長請駐福岡辦事處協助中學生訪台。《西日本新聞》報導,星宇航空台北飛熊本航班每週增為5班次。韓國《韓國日報》探討,混淆了台灣議題表述的語法。

在中國的國際外交方面。《法新社》報導,美國機關遭駭,布林肯警告北京。報導指出,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在雅加達舉行的東協會議場邊,與中共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王毅對談逾1.5小時。布林肯向王毅提及微軟本週披露美國政府網站遭中國間諜駭客入侵的事情。清楚表明任何針對美國政府、企業、公民的行動都為我方所嚴重關切,將採取適當究責行動。布林肯也向王毅表示,盼維繫台海和平穩定。

微軟稱約有25個機關受到影響。國務院公開表示,正針對駭客事件進行調查,。

王毅另行與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Sergey Lavrov)會晤。布林肯並未規劃與拉夫羅夫對談。

美國《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西班牙《國家日報》(El Pais)報導,微軟披露中國駭客入侵美國政府電郵。美國《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報導,美國即將實施對中投資限制,可能影響雙邊外交進展。日本《日本經濟新聞》報導,美眾院中國特別委員會主席警告,中國的野心不限於台灣。

美國《美聯社》(AP)報導,德國公布對中戰略,強調經濟安全。報導指出,德國政府13日公布對中戰略,稱柏林與此亞洲強權正進行「系統性對抗」,且有必要降低經濟依賴的風險。這份篇幅64頁的文件是以德國1個月前發布的首份國安戰略為基礎擬定而成,已獲蕭茲政府批准。

德國外長貝爾伯克(Annalena Baerbock)表示,對德國而言,中國仍是夥伴、競爭者及系統性對手,但近年來其系統性對手的一面愈來愈明顯。只要觀察中國,任何人便能確信它將果斷影響世界的發展,對內更加壓迫,對外則更具侵略性。中國已經改變,中國政策也必須改變。

德國政府致力於確保與中國的經濟合作更公平、永續、互惠,無意妨礙中國經濟進展,迫切需要降低風險。德國不打算與中國經濟脫鉤。德國希望企業密切關注與中國相關的發展、資料與風險,將與特別容易因中國暴露於風險的企業密談,討論其與中國相關的風險分析,以及時發現集中度風險。

貝爾伯克指出,德國必須更強力聚焦於經濟安全問題。太過於依賴中國市場的企業,未來必須自行承擔更嚴峻的金融風險。

新戰略明確指出,德國不會忌憚中國而不與台灣進行商業往來。德國與台灣在許多領域的關係友好密切,我們希望能拓展這些關係。台海現狀僅能在相互同意的情況下,以和平方式改變。軍事升級也會影響德國和歐洲的利益。

德國《世界報》(Die Welt)報導,德國次確定對中戰略,有意減少依賴。《美聯社》報導,中國與東協同意嘗試3年內達成互不侵犯條約。英國《路透》(Reuters)報導,中國太平洋島國事務特使將訪問庫克群島。

記者鄭信貞

趙正宇爭取1.4億補助!加速仁德國小設校腳步 維護八德學子受教權 | 名

正能量 91%

9% 負能量

無黨籍立法委員趙正宇與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桃園市副市長王明鉅、教育局長劉仲成、桃園市議員許家睿等人,今(14)日上午前往八德區,視察八德國小。趙正宇表示,為能加速緩解八德國小負荷量及學生的受教權,他今日視察時成功向鄭文燦及教育部,爭取到中央補助1億4713萬元經費,提升八擴重劃區仁德國小建校腳步,評估可招生51個班級,緩解八德國小壓力,提高教學品質,也讓小朋友得到更好的照顧。

新聞來源:三立新聞網

讚!德國首份中國戰略 挺台參與國際 肯定台海是全球經濟生命線

德國政府13日公布首份中國戰略,提出去風險、降低對中國依賴的經濟安全總體目標,致力於確保與中國的經濟合作更公平,並強調台海安全的重要性,支持台灣參與國際社會。德國外交部長貝爾伯克(Annalena Baerbock)將台海比擬為「全球經濟的生命線」。

在64頁的戰略文件中,共10餘處提到台灣,強調德國雖以「一個中國政策」維繫與中國的外交關係,但在許多領域與台灣維持緊密、良好的關係,並將持續擴大;德國對台灣有經濟和科技利益,台灣對德國則具有地理位置以及貿易夥伴的重要性;台灣海峽的安全對區域內外的和平及穩定至關重要,台海現狀唯有透過和平且兩岸合意的方式才能改變,發生軍事衝突將影響德國和歐洲的利益。

為加強對中國的理解,擴充獨立的中國研究能量,德國將與台灣的夥伴合作,並支持政黨基金會與台灣的合作。德國政府承諾,支持台灣參與國際組織,並將督促聯合國祕書處支持台灣公民社會參與聯合國及其專門機構的活動。

貝爾伯克在柏林智庫「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MERICS)發表演說時強調,全球貨櫃運輸有一半通過台海,一旦這條全球經濟的生命線爆發衝突,將衝擊全世界,因此德國無法坐視。

記者鄭信貞

外交大突破!德國司法部長接見法務部長蔡清祥 暢談司法互助、罪犯引渡

台灣、德國關係大躍進。德國教育部長史塔克-瓦特辛格(Bettina Stark-Watzinger)3月訪台,成為26年來首位訪台的德國部長。法務部長蔡清祥日前訪德,也獲德國司法部長馬可·布施曼(Marco Buschmann)接見,德國司法部並主動公開兩人合照,說明會談主題為刑事司法互助合作相關事項,並針對網路詐欺與罪犯引渡等問題交換意見。

台、德3月23日簽署「駐德國台北代表處與德國在台協會刑事司法互助協議」,讓德國成為與我國有正式司法雙邊協議的第7個歐洲國家。該協議約定權責機關為法務部國際及兩岸法律司、德國聯邦法務局,彼此間司法互助請求,可以書面或電子方式先行,以加速程序進行。

據德國對一中政策的解讀,僅總統、總理、外交、國防部長不得與台灣直接接觸,其他部長級官員不受此限。

法務部已於蔡清祥任內,先後推動與波蘭、諾魯、貝里斯、斯洛伐克、聖文森、帛琉、韓國、日本、德國、吐瓦魯完成雙方司法合作條約、協定(議)及備忘錄的簽署,展現台灣與他國合作打擊跨境犯罪決心。

記者鄭信貞

世界看台灣》台灣在野參選人拋縮短役期惹議 台德法務部長會面 國際關注

昨天(5)世界怎麼看台灣?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支持美國封鎖中國,強調技術全球化不如國家大事重要。國民黨總統參選人侯友宜拋縮短兵役役期惹議;德國司法部長在柏林會晤台灣法務部長;中國滲透沖繩,準備裂解日本;習近平敦促「上海合作組織」團結支持俄羅斯。

在台灣的財經方面。英國《路透》(Reuters)報導,台積電創辦人表態,技術全球化不如國家大事重要。報導指出,台積電退休創辦人張忠謀4日表示,美中關係競爭大於合作,,他說全球化在2010年代達到最高峰,卻在過去幾年因美國、中國各自採取振興國內晶片產業的措施而削弱。全球化的重要性已次於國家安全和科技領先。

中國則於3日表示,將控制廣泛應用於半導體、通信和國防工業的部分金屬出口。

在台灣遭受中國的軍事威脅方面。《路透》報導,國民黨總統參選人侯友宜拋縮短兵役役期惹議。報導指出,侯友宜3日承諾,將取消預計於明年1月生效的兵役回復1年政策,並稱兩岸穩定會決定役期問題,誣蔑民進黨挑起戰爭危機,他將努力確保和平。並表示,支持國民黨立場,台灣和中國皆為中國的一部分。

為因應日益升高的安全顧慮,總統蔡英文去年12月宣布,自明年1月起,男性義務兵役從4個月恢復至1年。侯友宜的競爭對手包括現任副總統賴清德,目前在民調中領先。

美國《彭博》(Bloomberg)、阿根廷《布省資訊報》(Infobae)報導,侯友宜承諾選後將取消延長義務兵役制。美國《NBC News》、韓國《先鋒經濟日報》報導,外交部長吳釗燮受訪指出,中國的侵略威脅明顯增多,台灣軍事基地準備因應中國入侵威脅。日本《TBS》報導,台灣人對台海戰爭的想法。

阿根廷《亞洲報告》(Reporte Asia)報導,美國批准新一批對台軍售。保加利亞《即時新聞網》(news.bg)、貝里斯《貝里斯快報》(Breaking Belize News)報導,中國軍機、艦持續擾台。《路透》報導,外交部次長李淳次長譴責有關安全的假訊息。美國《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報導,台灣建設衛星網路借鑑烏克蘭。

在台灣的國際外交方面。《路透》報導,德國司法部長在柏林會晤台灣法務部長。德國司法部長布希曼(Marcos Buschmann)4日在柏林接待台灣法務部長蔡清祥。會談內容尤其著重於刑事案件法律援助方面的合作,兩人就網路詐騙和引渡等議題交換意見。

德國教育部長今年3月訪台,引來北京憤怒回應。蔡清祥4日訪德之際,柏林正重新評估其與中國的關係。據德國對一中政策的解讀,僅總統、總理、外交、國防部長不得與台灣直接接觸,其他部長級官員不受此限。

阿根廷《亞洲報告》、秘魯《一號報》(Uno))報導,台灣捐贈烏克蘭百餘輛救護車、消防車及復康巴士。日本《讀賣新聞》報導,日本自民黨致力與台灣的議員外交 代替政府強化合作。

在中國的國際外交方面。西班牙《國家日報》(El Pais)報導,美國財政部長將赴訪北京,再度嘗試緩和與中國緊張關係。日本《日本經濟新聞》報導,中國滲透沖繩,意圖分化日本。

法國《法新社》(AFP)報導,習近平敦促「上海合作組織」團結挺俄。《路透》報導,澳洲總理稱香港對海外倡議人士祭出通緝令讓人無法接受。

《路透》、荷蘭《媒體要聞》(Media Monitor)報導,中國限制晶片生產關鍵原材料之出口,台、韓認為影響有限。

記者鄭信貞

中國惹人嫌》德國也開槍 籲各大學終止「孔子學院」

中國政府設立的「孔子學院」不但在美國、英國陸續遭到關閉。德國也出手了,聯邦憲法保衛局最近將中國描述為最大的威脅,德國教研部也敦促德國各大學,停止與中國孔子學院的合作。

德國聯邦情報局在最新的年度報告中,將孔子學院歸類為政治影響力的工具,直指中國的活動和合作形式有可能損害學術自由。

目前德國仍有19所孔子學院,大部分設於大學,除提供語文課程,還舉辦中國歷史和文化活動。德國內政部長費瑟(Nancy Faeser)表示,應從安全角度極其嚴格地看待這種合作。因此定期通知各大學相關危險,以提高他們的警覺性。

德國教研部長史塔克-瓦特辛格(Bettina Stark-Watzinger)表示,各大學更應認真審視與孔子學院的關係,並履行終止與其合作的義務。希望針對中國對德國科學和教育的直接影響,設立明確的限制。史塔克-瓦特辛格去年6月就表態,若自己擔任大學校長,將不會設立孔子學院。

德國國會秘密情報控制委員會主席馮諾茲(Konstantin von Notz)認為,人們對威權國家試圖在德國和歐洲科學界施加深遠影響的企圖仍然不夠敏感,孔子學院的活動必須受到非常嚴格的審查,以有效保護科學自由、保護民主。

德國聯邦情報局副局長基瑟維特(Roderich Kiesewetter)在談及間諜活動時,就直言孔子學院被用來對海外華人進行間諜活動、社會控制、恐嚇。

記者鄭信貞

世界看台灣》美艦通過台海 德國就台灣問題警告中國 國際關注

昨天(26)世界怎麼看台灣?美國派遣海岸巡防隊巡邏艦通過台海;台美日智庫首度舉行聯合兵棋推演;美國會通過台美貿易協定;德國就台灣問題警告北京,並就中國人權情勢表達關切;美國總統拜登抨擊習近平是獨裁者。獲國際高度關注。

在台灣的財經、內政方面。韓國《韓國經濟新聞》報導,台灣能否落實12年制無償教育?政府推動高中職全面免學費。英國《衛報》(Guardian)報導,台灣幼兒園教師被指控餵食幼兒藥物。

在台灣遭受中國的軍事威脅方面。美國《美聯社》(AP)報導,布林肯結束訪中行,美艦隔天通過台海。報導指出,美國國務卿布林肯結束訪中行程後,1艘美國海岸防衛隊船艦隔天通過台灣海峽。美國海軍第7艦隊22日發布聲明表示,海岸防衛隊巡防艦史卓頓號(Stratton)6月20日例行性航行穿越台灣海峽,該水域「適用國際法賦予的公海航行及飛越自由。該艦穿越台灣海峽廊道,該區域不屬於任何沿海國領海範圍。美軍會在國際法允許的任何區域飛行、航行及執行任務。

台灣國防部表示,該艦由南向北航行,過程中國軍全程掌握周邊海、空域相關動態,狀況均正常。

中國海警局稱史卓頓號穿越台海係公開炒作,並稱中國海警艦艇對其全程跟監警戒。聲稱中國海警將加強在中國管轄海域的巡航執法,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海洋權益。

美國《CNN》報導,布林肯訪中後,美國海岸警衛隊船艦穿越台灣海峽。英國《路透》(Reuters)報導,台灣稱中國空軍接近沿岸。韓國《NEWS1》報導,台、美、日智庫舉行聯合兵棋推演,模擬台海發生緊急情況。韓國《先鋒經濟日報》報導,美國政界強調,為了半導體必須守護台灣。

美國《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報導,智庫研究指出,以制裁阻止中國侵台,比制裁莫斯科困難得多。瑞士《每日廣訊報》(Tages-Anzeiger)報導,若中國真的發動攻擊,台灣該如何應對?

在台灣的國際外交方面。法國《法新社》(AFP)報導,儘管北京憤怒,美國會仍表決通過台美貿易協定。報導指出,「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21日獲眾議院批准後,送往參議院進行表決,參院料批准協議。

中國22日表示,此舉嚴重違反美方僅與台灣維持非官方關係的承諾。北京堅決反對任何邦交國與和台灣簽署有主權意涵或官方性質的協議。下令美國應停止推動並立即退出,停止向台獨分裂勢力傳遞錯誤訊號。

瑞士《瓦森新聞》(watson.ch)報導,美國與台灣達成新協定恐激怒北京。

《美聯社》報導,德國就台灣問題警告北京,並就中國人權情勢表達關切。報導指出,德國總理蕭茲與中國新總理李強舉行雙邊會談數日後,於22日警告北京勿動武改變台灣現狀,並對中國人權情勢表達關切。

蕭茲對國會議員表示,柏林盼與北京發展建設性關係,因在解決糧食安全、氣候變遷和貧困等全球問題方面,中國扮演關鍵角色。同時強烈敦促中國恪守國際規則。沒有任何國家是其他國家的後院,歐洲是如此,世上任何地方亦然。們強烈反對以武力或脅迫方式改變東海及南海現狀的所有企圖。尤其是針對台灣。也關切中國的人權情勢及法治問題。我前天在德中政府間諮商會議上已強調這些訊息。

相較蕭茲、李強20日的聯合聲明,他對國會的這番言論明顯強硬許多。蕭茲與李強談話時,未直接提及台灣。

日本《產經新聞》報導,蔡英文總統接見訪台歐洲議員團。波蘭《WNP虛擬新興產業網路新聞》(WNP.PL)報導,波蘭議員團晉見台灣總統及外交部長,討論能源等議題。比利時《歐洲政治報》(Politico Europe)、日本《The Japan News》均報導,台灣外長吳釗燮希望歐洲要求晶片的同時,也與台灣強化關係。

澳洲《澳洲人報》(The Australian)、美國《彭博》(Bloomberg)報導,台灣建議澳洲在台北辦事處派駐武官,以應處中國威脅。日本《日本經濟新聞》報導,親台派在瓜地馬拉總統大選中居上風,可望阻止中南美斷交潮。印度《印度快報》(The Indian Express)報導,台灣示警中國企圖干預選舉。

在中國的國際外交方面。美國《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波士頓環球報》(Boston Globe)、《NBC News》、《彭博》、阿根廷《亞洲報告》(Reporte Asia)均探討,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訪中的效應。

美國《華爾街日報》、《彭博》、《NBC News》、《法新社》、西班牙《國家日報》(El Pais)、《ABC》均報導,拜登批評習近平為獨裁者,引發中國不滿。

《美聯社》報導,日相岸田文雄表示將出席北約領袖峰會,並強調需與中國對話。《路透》報導,南海情勢緊張之際,美航艦停靠越南。

加拿大《麥當諾-勞雷爾研究院》(MacDonald-Laurier Institute)、《環球新聞網》(Global News)、《國家郵報》(National Post)、《環球電視》(Global News)、《國會山莊時報》(Hill Times)均關切,中國對加國的各種滲透。

日本《讀賣新聞》報導,和福島第一核電廠處理水相比,中國核電廠排出的放射性物質「氚」為6.5倍。

記者鄭信貞

世界看台灣》吳釗燮訪捷克 德稱中國為日益嚴峻的威脅 國際關注

昨天(15)世界怎麼看台灣?外交部長訪問捷克,強調台灣需要歐洲友人。美國務卿布林肯將訪中,尋求負責任地管理緊張關係;德國首度發表國安戰略,稱中國為日益嚴峻的威脅。獲國際高度關注。

在台灣遭受中國的軍事威脅方面。緬甸《標準日報》(The Standard Time Daily)報導,中國在台灣以北的東海進行實彈軍演。

在台灣的國際外交方面。英國《路透》(Reuters)報導,吳釗燮稱為阻止中國進犯,台灣需要歐洲友人。報導指出,吳釗燮14日在捷克首都布拉格舉行的研討會發表演說,稱台灣想要藉由維持兩岸關係現狀,確保和平穩定,這需要歐洲國家的支持。台灣從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汲取經驗,以在面對中國時強化其韌性。對全球許多觀察者而言,中國入侵可能並非迫在眉睫或是無法避免,而台灣和夥伴正試圖避免此事發生。而中國正遵循《孫子兵法》,試圖以兵不血刃的方式擊敗敵人。

在吳釗燮演說前,捷克總統帕維爾(Petr Pavel)進行開幕演說。演說完畢便先行離場。

吳釗燮表示,台海戰爭恐影響供應鏈,對歐洲造成衝擊。全球幾乎半數貨輪船航經台灣海峽,逾90%先進電腦或半導體晶片係由台灣製造。俄羅斯、中國在西太平洋進行更多軍事演習合作,最新的例子就在上週,俄羅斯在遠東的軍事力量似乎仍相對未受損害。

吳釗燮13日先會見捷克參議院議長韋德齊(Milos Vystrcil),並與捷克眾議院議長艾達莫娃(Marketa Pekarova-Adamova)共進非正式晚餐。吳婉拒透露歐洲行的停留點,稱自己遵守保持低調的條件。

希臘《自由新聞網》(liberal.gr)、保加利亞《即時新聞網》(news.bg)、加拿大《國家郵報》(National Post)、日本《讀賣新聞》均報導,吳釗燮在捷克演說,稱為阻止中國進犯,台灣需要歐洲友人。

韓國《今日同胞電子報》報導,外媒指美國制定台灣撤僑計畫,白宮駁斥,並強調目前無跡象表明需調整政策。美國《彭博》(Bloomberg)報導,法國財政部長不會與正在巴黎訪問的台灣經濟部長見面。

在中國的國際外交方面。法國《法新社》(AFP)報導,布林肯罕見訪中,將尋求負責任地管理緊張關係。報導指出,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即將訪中。國務院發言人米勒(Matthew Miller)表示,布林肯行前與中國外交部長秦剛通話,強調保持溝通管道暢通的重要性、負責任地管理美中關係。

美國國務院亞太助卿康達(Daniel Kritenbrink)表示,美國對布林肯可以達成的目標抱持務實態度。不會帶著要實現某種突破或變化的意圖前往北京。是是懷著以最負責任的方式管理彼此競爭的誠摯期望前往。希望在最低限度至少要能減少誤判風險。

美國白宮國安會印太事務協調人坎貝爾(Kurt Campbell)表示,數十年來試圖形塑或改造中國的努力已經失敗。美國也預期中國會就台灣採取更挑釁的舉措。

美國《NBC News》、《路透》、哥倫比亞《週刊政論》(Semana)、《時報電子報》(ELTIEMPO.COM)均報導,布林肯即將訪中。

《路透》報導,德國加強聚焦安全,稱中國為日益嚴峻的威脅。報導指出,德國14日首度發表國安戰略,稱中國對全球安全構成日益嚴峻的威脅,凸顯俄羅斯侵略烏克蘭後,柏林的焦點已從經濟利益轉向地緣政治。該戰略文件直言不諱地描述其最重要的貿易夥伴,稱北京在亞洲強勢伸張霸權,且試圖利用其經濟力量達成政治目標。強調德國認為自身面臨的主要威脅,包括氣候變遷及供應鏈中斷,並納入若干政策細節,包括承諾增加國防開支,及創設新單位以打擊網路攻擊。

分析家指出,該文件並未表明應優先應對的威脅,也未包含任何重大的意外結果,同時忽略了台灣等重要議題,且不出所料地未設立有助於落實目標的國安會。

德國總理蕭茲(Olaf Scholz)表示,這是安全政策上的重大改變,從單純的軍事戰略轉向整合的安全概念。外交部長貝爾伯克(Annalena Baerbock)指出,未來在經濟政策的決策上,將更聚焦於安全性。

中國是德國最重要的貿易夥伴,也是其若干領先企業的主要市場,兩國進出口貿易額近3000億歐元。許多德國企業執行長,對與全球第2大經濟體斷絕關係或減少交流的風險提出警示。賓士汽車執行長康林松(Ola Kaellenius)4月表示,與中國脫鉤,幾乎對德國所有產業來說都難以想像。

美國智庫「榮鼎集團」(Rhodium Group)分析師巴爾金(Noah Barkin)表示,該戰略最有意思的地方,是未提及的部分。內容未提到台灣,而台灣大概是未來幾年最大的安全挑戰。

美國《美聯社》(AP)報導,中國軍艦停泊菲律賓,進行區域友好睦鄰之旅。《美聯社》另報導,拜登派蘇利文赴東京與日、菲、韓官員會談。

加拿大《多倫多星報》(Toronto Star)社論呼籲,杜魯道政府有機會在外國干涉選舉一事上導正錯誤。《彭博》評論,烏克蘭是對未來戰爭的考驗,而西方世界表現不佳。

記者鄭信貞

世界看台灣》中國台海挑釁美艦 德明年派兩艦赴印太 國際關注

昨天(5)世界怎麼看台灣?美、加聯合派艦通過台海,中國軍艦危險騷擾;台美簽署貿易協定,引發中國反感;台灣鳳梨成功在日本品牌化;德明年派兩艦赴印太。獲國際高度關注。

在台灣遭受中國的軍事威脅方面。美國《美聯社》(AP)報導,中國捍衛在台海逼近美戰艦行徑,指控美國挑釁北京。報導指出,中國國防部長李尚福3日在香格里拉對話,對於中國派遣戰艦至台灣海峽攔截美國驅逐艦、加拿大護衛艦,辯稱美、加挑釁中國。他表示,中國對無害通過不持異議,但須防止利用自由航行、無害通過行霸權之實的企圖。

李尚福叫囂,各國軍機和軍艦,都不要到別的國家領海和領空附近去轉。強調台灣是中國核心利益中的核心,砲轟美國等國提供台灣防務支持及訓練,並派高階外交人員訪台,是干涉中國內政。

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Lloyd Austin)3日表示,華盛頓在面對中國霸凌或脅迫時不會退縮,並將持續定期航經並飛越台灣海峽及南海。美國印太司令部表示,當天美國導彈驅逐艦、加拿大護衛艦在台灣海峽遭到中國戰艦攔截。該中國船艦追上美艦,接著以不安全方式在距離美艦船頭150碼處橫切。

奧地利《新聞報》(Die Presse)報導,外交部長吳釗燮指出,軍事衝突升高的危險持續增加。美國《CNN》、哥倫比亞《週刊政論》(Semana)均報導,中國強調不放棄對台灣使用武力。比利時《歐洲政治報》(Politico Europe)社論呼籲,小心中國對台灣之切香腸戰術。

在台灣的國際外交方面。阿根廷《國家日報》(La Nacion)、《內省之聲日報》(La Voz del Interior)、哥倫比亞《週刊政論》、《新世紀報電子報》(elnuevosiglo.co)、韓國《聯合新聞通訊社》報導,台灣、美國簽署完整的貿易協定,中國強烈反彈。

日本《產經新聞》報導,台灣鳳梨在日本成功品牌化。報導指出,中國政府加強對台灣的蔡英文政權施壓,近年來以不合理的事由禁止台灣鳳梨及高級魚類石斑魚進口。日本貿易相關人士積極推動台灣產品進口,鳳梨進口已經步上軌道,石斑魚卻尚在苦戰中。

屏東縣內埔鄉的龍潭果菜生產合作社理事長何秉洋表示,台灣最近也面臨農家後繼無人的情況,在這裡工作的人大多是來自菲律賓或印尼的實習生。這個農園生產的鳳梨預定要出口到日本。屏東縣每年生產12萬噸以上的鳳梨,約占台灣整體1/3。2012年中國以「驗出害蟲」為由,突然宣布停止進口台灣鳳梨。

台灣生產者在地方政府的幫助下,透過增加加工食品產量、冷凍、用於學校營養午餐等,卻無法完全消化。在尋找新的出口地點時相中日本。

日本國內鳳梨消費量每年約18萬噸,9成以上是菲律賓產鳳梨。台灣鳳梨因為單價高昂等理由而讓進口業者敬而遠之。當台灣的農民遇到困難的消息傳開後,日本各地掀起支援台灣的循環。

何秉洋非常感謝前首相安倍晉三。安倍在2021年4月在推特上傳手拿台灣鳳梨的照片,蔡英文總統立刻回應,請務必試試台灣的鳳梨。日本2021年進口台灣鳳梨達1.76萬噸,與前年比驟增8倍以上。2022年維持在1.8萬噸左右,2023年至3月底止達到約6000噸。

日本人原基於對台灣的溫情而購買鳳梨,其後纖維少、連芯都很甜等特徵被普遍認知,形成高級鳳梨的形象而成功「品牌化」。現在日本進口台灣鳳梨已經成為生意。日本與菲律賓締結EPA,菲律賓鳳梨免關稅,台灣鳳梨則被課17%關稅。倘台灣加入CPTPP,預計可以免除關稅。

中國政府去年6月中斷台灣產高級魚類石斑魚的進口。理由是驗出禁藥成分,但與2021年以「驗出害蟲」為由禁止進口的鳳梨一樣,被視為政治壓力。在養殖業者不知所措時,日本水產養殖業者及大型超市經營者自告奮勇,決定進口石斑魚。

然而褐石斑魚近親的石斑魚價格高昂,1公斤有的超過1萬日圓。且因是幾乎沒有生存在日本近海的魚,也必須傳授料理方法,相關人員在販賣時非常辛苦。保存鮮度上的困難、台日殺魚方式的不同、日圓貶值等各種因素加總,堆積如山的問題必須解決。日本的大型迴轉壽司連鎖店在去年12月與台灣業者及漁會締結購買石斑魚的備忘錄。石斑魚被認為是火鍋食材,用做壽司材料是新的嘗試。

日本《朝日新聞》報導中國對台統戰方式,包括以破格條件,讓藝文人士沉默的逼迫表態。捷克《Novinky.cz》報導,捷克總統表示願與台灣總統會面。

在中國的國際外交方面。《路透》、法國《法新社》(AFP)報導,美中情局長曾於5月訪中。美國《NBC News》報導,美中關係緊張,美國學生不再選擇赴中國留學。《法新社》報導,中國警告,亞太北約化恐引發衝突。

《路透》報導,德國2024年將派兩艘戰艦至印太。報導指出,德國防部長佩斯托瑞斯(Boris Pistorius)4日在香格里拉對話發表演說,稱各國必須為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挺身而出,並保護重要航道。「為了這個目的,德國聯邦政府2021年曾派1艘護衛艦至印太,2024年將再度在該區域部署海洋資產,這次是1艘護衛艦、1艘補給船。這次部署並非針對任何國家,顯然在向中國喊話;是為了保護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不論是在地中海、孟加拉灣、南海皆然。

日本《日本經濟新聞》報導,安保框架以美日為軸心擴大,美國防部長奧斯汀喊話多國合作。

記者鄭信貞

香格里拉對話》德防長嗆中別再挖角退役飛官 明年再派兩艦赴印太

「香格里拉對話」安全論壇府在新加坡落幕。德國國防部長皮斯托瑞斯(Boris Pistorius)3日與中國國防部長李尚福會面時,對於中國招攬德國退役飛官在中國協訓戰機飛行員非常不滿,要求中國立即停止此舉。並表示,因應台灣海峽和南海局勢緊張,德國2024年將派遣2艘軍艦前往印太地區。

皮斯托瑞斯與李尚福長談超過1小時。皮斯托瑞斯指出,已明確對李尚福表示,希望這種做法能立即結束,不管飛行員是誰。但李尚福聲稱,中國空軍聘請前德國退役飛官擔任訓練這個事實沒有爭議,但將德國訓練員的重要性誇大了。

德國安全官員認為,德國退役飛官可能洩露軍事知識,傳遞德國軍隊、北約的秘密部署策略,甚至演練有助於中國發動包括針對台灣的攻擊場景。

德國國會國防委員會主席齊默曼(Marie-Agnes Strack-Zimmermann)表示,是時候結束德國人的這種天真了,空軍退役飛官在中國訓練戰鬥機飛行員是荒謬的,我們不能接受。

皮斯托瑞斯指出,各國需要維護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並保護主要海上通道,為此,德國政府於2021年向印太地區派遣1艘巡防艦,並將在2024年再次向該地區部署海上軍事力量,這次會派遣1艘巡防艦、1艘補給船。

皮斯托瑞斯指出,這些部署並非針對特定國家。《路透》直指,這顯然是劍指中國。

記者鄭信貞

柏林安全會議代表團會賴清德 保證台灣11月與會將大受歡迎

柏林安全會議代表團昨(1)赴總統府拜會副總統賴清德。團長《官署明鏡報》發行人普羅爾(R.Uwe Proll)表示,此行了解台灣正面臨中國多面向挑戰,全球民主國家必須更團結,11月舉辦的「柏林安全會議」,保證台灣代表團會受到歡迎及實質參與。

賴清德代表蔡英文總統歡迎訪團。他說,除前德國內政部次長漢寧(August Hanning),其他團員都是首次訪台。他肯定「柏林安全會議」是歐洲討論各項安全事項的重要平台,感謝歷年都邀請台灣官員參與會議,這對台灣來說意義重大。

賴清德提及,德國外交部長貝爾伯克(Annalena Baerbock)4月訪問中國時也強調,反對任何一方使用武力,或單方面改變台海現狀。德國政府和國會在國際場合所做的這些宣示,對台灣民心的穩定及印太地區的和平有莫大的幫助。他要代表台灣向德國表示感謝。台灣未來也會竭盡所能,在全球視野下維持台海和平穩定現狀,並積極與民主同盟共同合作,以備戰來避戰,達到和平的目標。

普羅爾提到,今年11月於柏林舉辦的「柏林安全會議」,保證台灣的代表團會受到歡迎,也會有實質的參與;現在全球的各個民主國家必須更加團結,以守護民主、自由、法治。

訪團由普羅爾率領,成員包括前歐洲議會議長珀特林(Hans-Gert Pöttering)、前德國內政部次長漢寧、前德國空軍少將指揮官布德(Dieter Budde)、柏林安全會議主席沃爾斯基(Reinhard Wolski)等。

記者鄭信貞

國際聯手防中霸權》韓、德簽軍事情報協定 旨在防堵中國擴張

德國總理蕭茲(Olaf Scholz)在21日結束G7峰會後,順道訪問韓國;短短數小時內就與韓國總統尹錫悅簽署「韓德軍事秘密情報保護協定」,加強彼此國防合作。國際關係學者分析指出,韓德鞏固雙邊關係旨在反制中國影響力。

《德國之聲》報導,尹錫悅與蕭茲對談牽涉層面廣泛,包含烏克蘭戰爭、東北亞緊張局勢、中國問題,韓德簽署雙邊情報保護協定就在於反制中國影響力,與其他許多國家的雙邊協定一般。

中國近年來在亞洲影響力逐步擴張,除了單方面占領南海爭議島嶼,亦挑戰日本位於東海島嶼,並與印度在喜馬拉雅爭議區域發生摩擦等,促成了各國積極透過雙邊關係反制中國。

面對中國挑戰,德國開始加強其在印太區域所扮演的角色,2021年將軍艦部署至印太水域,並與他國海軍進行一系列軍演。

特洛伊大學韓國校區國際關係教授平克斯頓(Dan Pinkston)分析,是因為北京的擴張主義政策,導致非中盟友開始加強聯盟。韓德將分享受保護的軍事機密,啟動國防產業供應鏈進行合作,亦代表韓國加深與北約關係。平克斯頓認為,韓國未來也有機會派軍前往北約參與演習。

平克斯頓表示,雖然北韓是當前首爾最嚴重、最直接的軍事威脅,但若將架構放大,會發現所有的問題與未來挑戰,都圍繞在中國身上;從台海議題、南海、人權到全球治理議題都是。

記者鄭信貞

得道多助》德國會壓倒性通過決議案、拉脫維亞國會友台小組 表態挺台出席WHA

今年度世界衛生大會(WHA)即將召開,在美國務卿布林肯公開聲明挺台出席後,多國陸續響應。包括瑞典政府、捷克參議院、德國國會、拉脫維亞國會友台小組皆以決議或發函之方式,呼籲世衛(WHO)納入台灣。

德國國會12日以497票贊成、68票反對,25票棄權的壓倒性票數通過「世界衛生組織(WHO)成立75週年-強化與改革世界衛生組織提案」決議,要求德國聯邦政府繼續推動台灣以觀察員身分參與WHA、WHO其他委員會與活動。

16位拉脫維亞國會議員以拉脫維亞國會友台小組名義聯名致函世衛秘書長譚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敦促世衛邀請台灣參與WHA、WHO。信函指出,台灣位處亞太地區重要位置,長期以來與區域各國保持密切關係,每年有超過4500萬次的國際旅客訪問和過境。COVID-19疫情的災難性爆發,更凸顯包容性的急迫和重要性,在全球健康網絡中,誰都不能被遺漏。

外交部表示,德國國會繼去年5月不分黨派聯手通過支持台灣參與WHA、WHO的決議後,今年再度通過決議,堅定展現挺台決心,外交部表達誠摯歡迎與感謝。

記者鄭信貞

中國超玻璃心!不滿德教育部長訪台 不給財長訪中

中國竟玻璃心到這種程度!因德國教育及研究部長史塔克-瓦特辛格(Bettina Stark-Watzinger)3月底訪問台灣。為報復德國自由民主黨(FDP),本欲訪中的德國財政部長林德納(Christian Lindner),行程片面遭到取消。林德納對此冷回,不會讓自由主義價值輕易被收買。

《法蘭克福匯報》報導,德國財政部發言人9日證實,林德納原訂10日展開的訪中之旅,已因中國週末通知「日程安排問題」而取消。

由於史塔克-瓦特辛格是睽違25年來首位訪台的德國部長級官員,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曾批評,此為惡劣行徑。而林德納不只與史塔克-瓦特辛格同為自由民主黨籍,更是現任黨主席。

德國政壇推測,自由民主黨的挺台立場,及史塔克-瓦特辛格3月底訪問台灣,是林德納10日無法造訪北京的主因。

林德納對此回應,不會讓自由主義價值輕易被收買。他指出,德國不應過度專注經濟,卻忽略文明使命,德國需要比過往更好的平衡,從前只在乎經濟。

記者鄭信貞

世界看台灣》台美國防產業合作 瑞士強化挺台 國際關注

昨天(4)世界怎麼看台灣?台灣、美國國防產業合作,可望共同開發下一代戰機;台灣表態會自救,沒寄望外國軍事協助台灣;台積電計畫投資德國;義大利爭取台灣半導體合作,將退出一帶一路。拜登與小馬可仕確認美菲安全關係,對抗中國威脅。中國對台灣在內的世界各國展開人質外交。獲國際高度關注。

在台灣的財經方面。美國《彭博》(Bloomberg)報導,台積電計劃在德國設立首座晶片廠。韓國《Edaily》報導,台灣半導體也很重要,義大利擬退出中國一帶一路。

在台灣遭遇中國的軍事威脅方面。美國《美聯社》(AP)報導,美國國防承包商盼與台灣深化合作。報導指出,台美貿易團體3日共同舉辦「台美國防產業合作論壇」。美國退役中將魯德(Steven Rudder)表示,美國希望參與台灣國防能力的建立,並改善台灣的供應鏈韌性。他並強調,台灣的位置對安全而言至關重要。希望參與建立台灣的自我防衛能力,與台灣展開更深入的合作。

魯德說,最終目的是建立協同作戰能力。

台灣媒體報導指出,美國希望與台灣合作生產特定產品。這項合作,部分是為了確保雙方能共同使用台灣採購的武器系統及其現有的國造防衛武器。

極少數支持與中國統一的團體則在場外抗議,其中有條橫幅寫著「美國戰爭販子禍害台灣」。

英國《路透》(Reuters)、韓國《NEWSis》報導,台美國房產業合作,討論聯合生產無人機。美國《彭博》、《Fox News》報導,中國派遣無人機繞台展現新監控技術,可能成為未來犯台主流。

保加利亞《24 Chasa》、韓國《NEWSis》、印度《印度人報》(The Hindu)均報導,外交部長吳釗燮表態,若與中國發生軍事衝突,台灣將自我捍衛,沒寄望外國軍事協助台灣。

在台灣的國際外交方面。《美聯社》報導, 瑞士下議院通過與台灣立法院強化關係之法案。報導指出,瑞士國民院2日晚間以97票贊成、87票反對、8票棄權通過與台灣立法院強化關係的法案,以協助強化民主、和平與穩定,並深化瑞士與台灣在經濟、政治、科學與文化上的交流。

左傾政黨泰半支持該項措施,主要的右翼和自由市場政黨則反對。瑞士國會新聞辦公室表示,該措施僅限於下議院,上議院聯邦院毋須加以表決生效。此議題現已提交外交委員會研擬如何落實。若確實執行,瑞士此番舉措將是外國國會議員對台灣表達支持的新招數。

今年2月率國會代表團訪問台灣並晉見蔡英文總統的社會黨議員莫麟納(Fabian Molina)肯定這項舉措。他表示,這項表決展現瑞士的主權。

瑞士外交部在電郵中指出,瑞士恪守其「一中政策」。中國常駐日內瓦代表團發言人劉玉印表示,「一中原則」是國際社會的普遍共識。

瑞士《公共廣播電視》(SRF)、《Nau.ch》、《每日廣訊報》(Tages-Anzeiger)、《國家電子新聞網》(SWI)均報導,瑞士下議院通過與台灣立法院強化關係之法案。

在中國的國際外交方面。《路透》報導,美國會與菲律賓共同對抗中國在南海的「威嚇行徑」。報導指出,美國國務院東亞及太平洋事務助卿康達(Daniel Kritenbrink)2日表示,美國與條約盟友菲律賓同在,以面對中國海警在南海的騷擾行徑,並關切北京的威嚇行徑。

菲律賓4月28日指控中國海警在南海做出「危險舉動」和「侵略性戰術」。

康達在美國透過電話會議表示,對於中國在菲律賓專屬經濟區定期巡邏時持續威嚇騷擾菲國船隻的行為深感關切。北京做出這種行動和行為確實令人無法接受。美國和夥伴體認到維持台海和平的重要性。

美國總統拜登1日告訴菲律賓總統小馬可仕,美國捍衛條約盟友的承諾「如鋼鐵般堅定」。小馬可仕稱該區域「可能存在目前全球最複雜的地緣政治局勢」。

法國《法新社》(AFP)報導, 美國參議員將起草法案,旨在抗衡中國全球影響力。以色列《耶路撒冷郵報》(The Jerusalem Post)報導,美國聯邦眾議長麥卡錫在以色列國會呼籲提防中國。

西班牙《ABC》、加拿大《國家郵報》(National Post)報導,中國對台灣在內的外國人,展開間諜控訴,推動人質外交。加拿大《多倫多太陽報》(Toronto Sun)社論疾呼,北京正在攻擊加拿大的民主。

記者鄭信貞

最新文章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