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二. 5 月 21st, 2024

德國

世界看台灣》美警示中國破壞台海現況 德國同意中資入主漢堡港 國際關注

昨天(27)世界怎麼看台灣?中國極權、擴大對台灣的武力威脅,美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提醒,中國否認台海現況,可能對台動武;台灣外交部示警,中國可能發動外交戰;德國允許中國取得漢堡港股份;荷蘭直指中國警察機關設置據點。獲國際高度關注。

在台灣的財經方面。哥倫比亞《哥倫比亞廣播》(RadiotvColombia)報導,台灣外交部長吳釗燮指出,全球92%的先進製程半導體晶片產自台灣。

在台灣遭受中國的軍事威脅方面。法國《法新社》(AFP)報導,布林肯表示,中國否決台海現狀。布林肯26日在《彭博》舉辦的活動上表示,北京政府決定不再接受兩岸現狀,他們想加速統一過程。中國已決定「利用各種方式脅迫台灣,並在前述方法無效的情況下,保有動武達成目標的可能性。

布林肯上週在史丹佛大學已發表過類似評估。他說,台海現狀讓台灣得以蓬勃發展,如今在對汽車、電器及消費性電子產品至關重要的先進半導體製造上,台灣已成為具主宰地位的全球強權。如果這因為任何原因受到干擾,將對全球經濟造成深遠的影響。

美國《彭博》(Bloomberg)報導,布林肯表示,中國希望加速奪台。西班牙《國家日報》(El Pais)報導,中國軍方高層改組為台灣帶來警訊。英國《蘇格蘭人報》(The Scotsman)報導,台灣總統堅稱不會對中國的侵略行為而退縮。

英國《路透》(Reuters)報導,吳釗燮指出,中國可能對台加強外交攻擊。報導指出,吳釗燮26日在立法院報告時指出,預料北京將對台加強文攻武嚇及外交打壓。台灣自某些外交盟友獲得的跡象及情報顯示,中國正正更加努力地誘使台灣的友邦轉而承認北京。未來我們的外交處境會更加嚴峻。

吳釗燮擔任外長期間,被北京挖走6個邦交國。北京表示,台灣無權建立國與國關係。目前僅14國官方承認台灣政府,且大多是太平洋、拉丁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區的貧困開發中國家。

《法新社》報導,吳釗燮稱習近平鞏固大權後,料將對台施加更大壓力。

在台灣的國際外交方面。美國《新聞週刊》(Newsweek)報導,烏克蘭不顧中國不滿,加強與台灣關係。加拿大《環球郵報》(The Globe and Mail)報導,被中國威脅壟罩的台灣盼加拿大以實際行動展現支持。西班牙《金融世界》(El Mundo Financiero)刊登西班牙眾議院通過關注台灣海峽緊張局勢聲明案。

在中國的國際外交方面。《法新社》報導,德國允許中國取得漢堡港股份引發爭議。報導指出,德國聯合政府26日允許中國航運巨擘中國遠洋運輸公司(Cosco)以「低於25%」的股份購買漢堡港口與物流公司(HHLA)的托勒奧特(Tollerort)貨櫃碼頭持股。外界以安全考量呼籲總理蕭茲(Olaf Scholz)禁止該項具有爭議的出售案,但遭他拒絕。
德國政府發言人霍夫曼(Christiane Hoffmann)表示,蕭茲確信讓中遠取得較小持股,不會造成戰略依賴。

德國經濟部發布聲明表示,部分禁止的理由是存在對公共秩序和安全的威脅。中遠最初尋求35%的股份,如果本週無法找出妥協解決方案,協議將自動生效。取得這項突破後,蕭茲將於下週訪問中國。是自2019年11月以來首位訪中的歐盟國家領導人。

國防、經濟、外交部等6個部會希望否定這項出售案。這個出售案,將使綠黨(Greens)和自由民主黨(FDP)形成對立。經濟部表示,該協議讓持股減至24.9%,從而剝奪了中遠的投票權,使這次收購案簡化為純粹的財務參與;中遠案妥協的作法是,不允許中國公司任命高層職員或對戰略性業務決策擁有否決權。德國港口物流公司漢堡港口與物流公司表示,中遠的參與將有助於確保漢堡港的工作機會,並促進該港發揮與亞洲貿易的關鍵樞紐作用。

綠黨國會議員兼國會歐洲事務委員會主席何懷特(Anton Hofreiter)表示,通過收購案是錯誤決定。自由民主黨青年黨部主席布蘭德曼(Franziska Brandmann)同樣指控政府天真。保守反對黨主席梅爾茨(Friedrich Merz)表示,德國需要重新評估其與中國的關係。

荷蘭《鹿特丹商報》(NRC Handelsblad)、《RTL Nieus》、《荷蘭廣播基金會》(NOS)均報導,中國在荷蘭非法設置警察局並有恐嚇跡象。

美國《CNN》批評,習近平剛鞏固無限權力,這是投資者為何害怕的原因。《國家評論》(National Review)分析,勿陷入習近平所設的圈套。《彭博》、《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均探討,中國將持續戰狼外交。

《路透》報導,日本與立陶宛提升雙邊關係並啟動安全對話。

記者鄭信貞

世界看台灣》台灣無畏中國威脅 台灣強化聯繫歐盟 國際關注

昨天(26)世界怎麼看台灣?中國極權、擴大對台灣的武力威脅,蔡英文總統強調,絕對不退縮,台灣也強化備戰;台灣積極爭取與歐洲強化經貿關係;國際轉向挺台抵抗中國侵略;中國的絕對專制,帶來黯淡前景。獲國際高度關注。

在台灣遭受中國的軍事威脅方面。美國《美聯社》(AP)報導,蔡英文表示,不因中國侵略退縮。報導指出,蔡英文25日出席「世界民主運動」大會時表示,民主和自由社會正面臨冷戰以來最大挑戰,俄羅斯無端入侵烏克蘭,正是證明威權政權將不惜一切代價實現其擴張主義的實例。台灣人民對於這樣的侵擾再熟悉不過,包括來自中國的軍事恫嚇、網路攻擊、經濟脅迫。但台灣人民即使面對持續不斷的威脅,卻從未迴避來自威權干預的挑戰,且努力對抗試圖破壞其民主生活方式的威權勢力。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嗆,台灣除了和中國統一,沒有任何其他的出路。

德國國會人權委員會訪團團長海特(Peter Heidt)表示,台灣面對真正的軍事威嚇。從德國的角度來看,海峽的現狀如果要改變,必須用和平的方法,而且必須要雙方都達到共同的意志才可以改變。

台灣立法院長游錫堃則接見烏克蘭國會議員盧狄克(Kira Rudik)、立陶宛政壇人士帕維里歐尼斯(Zygimantas Pavilionis)。盧狄克表示,烏克蘭感謝台灣在財務上及對俄制裁上的支持。

保加利亞《保加利亞通訊社》(Bulgarian News Agency)報導,蔡英文表示,台灣面對中國的侵略不會退縮。韓國《NEWS1》報導,外交部長吳釗燮表示,習近平的第3任期,將加大武力犯台威脅,但台灣不會屈服。

日本《日本經濟新聞》報導,迫在眉梢的台海戰事 最前線的離島紅通通。哥倫比亞《礦業國家電子報》(PAISMINERO.COM)報導,台灣儲備天然氣和煤炭,為中國可能入侵做準備。

在台灣的國際外交方面。英國《路透》(Reuters)報導,台灣爭取歐盟貿易協議,稱看到極大潛力。報導指出,蔡英文25日出席投資歐盟論壇時表示,全球供應鏈的重整、台灣的經濟轉型,為台灣與歐盟更緊密及互惠的合作帶來極大潛力,相信論壇將為雙邊投資協議的協商開創新局。

歐盟向半導體生產重鎮台灣招手,盼透過2月公布的「歐洲晶片法案」(European Chips Act)與志同道合的夥伴進行合作。歐盟早於2015年將台灣納入可能簽訂雙邊投資協議的貿易夥伴名單,但自此未和台灣就此議題展開協商。

經濟部長王美花在論壇上表示,各國現在的優先要務是和理念相近的盟友展開合作,打造安全可靠的供應鏈夥伴關係,避免過度依賴單一市場。台灣將是歐盟開發電動車市場時的可信賴夥伴。國家發展委員會主委龔明鑫表示,未來幾年全球供應鏈將加速重整,台灣在歐盟投資將大幅超越目前水準,尤其是半導體。並詢問,台、歐開始討論雙邊投資協議了嗎?

澳洲《衛報》(The Guardian)報導,民調顯示,近半數澳洲人支持派遣軍隊協防台灣。加拿大《環球郵報》(The Globe and Mail)報導,中國威脅迫在眉睫,台灣欲加拿大採取實際行動予以支持。

《路透》、海地《海地恆久報》(ConstantHaiti)報導,台灣協助海地警察取得防彈背心。俄羅斯《Espreso TV》報導,吳釗燮表示,台灣計劃與波蘭、捷克共同協助烏克蘭重建。法國《法新社》(AFP)報導,台灣接待香港、俄羅斯、伊朗活動人士。另報導,台灣紀錄片因出現抗議場景在香港遭審查。

在中國的國際外交方面。德國《每日鏡報》(Tagesspiegel)報導,德國經濟對中依賴令人不安。報導指出,德國工業聯盟(BDI)與「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Merics)及「博德曼基金會」(Bertelsmann Stiftung)等智庫合作,研究對德國對中國的系統性依賴。

亞洲也可能因台灣引發軍事衝突,這會給德國帶來什麼後果?德國總理蕭茲(Olaf Scholz)擬於11月初前往北京。德國工業聯盟的中國問題專家施卓克(Friedolin Strack)表示,俄羅斯襲擊烏克蘭的後果應讓我們保持謹慎,戰爭和制裁對價值鏈造成的實際損害比預期更為複雜。德國對中國的依賴比對俄羅斯的依賴大得多。

柏林智庫「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總裁胡謐空(Mikko Huotari)表示,中國占德國對外貿易的比重不到10%,即使是大範圍的貿易中斷,也能度過難關。但可能會對個別企業、產業和供應鏈構成威脅

施卓克和胡謐空表示,公眾辯論提及中國時,有時會聚焦於同一種產品,但其他產品的問題可能更嚴重。施卓克認為,更重要的是稀土,其加工作業有90%位於中國。

胡謐空分析,中國熱已經結束。由於存在風險,有些人寧願對中國敬而遠之。很多人變得深思熟慮,想要更深入了解其政治環境。許多公司正在尋找降低風險的策略,開始過渡到兩條獨立的循環,一條用於中國業務,另一條用於世界其他地區的業務。

施卓克以某50%銷售額來自中國的中型公司為例,該公司在中國生產的機器僅提供中國市場,提供給世界其他地區的機器則在德國生產。一旦發生戰爭,公司將不得不撤出在中國的投資,公司會變窮,但會生存下來。

施卓克報告指出,當今製藥業有兩個世界,高價藥品具有「韌性供應鏈」,仿製藥則高度依賴來自亞洲的初級產品。聯邦政府的目標是多元化,採取鼓勵和勸阻並進的策略。建議不要與威權國家進行貿易。

胡謐空也是這麼形容德國政府可能採取的新路線,減少支持,但不禁止。

美國《富比世》(Forbes)報導,俄羅斯漸弱,中國可能會捨棄台灣先取俄羅斯東部。韓國《世界日報》報導,習近平爲長期執政,不放棄台灣,與美國的摩擦不可避免。

美國《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報導,台灣人在白色恐怖紀念園區看到中國獨裁統治的黑暗未來。美國《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外交關係協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均探討,中國的絕對獨裁,面臨日益嚴峻的經濟挑戰,實際上相當脆弱。

荷蘭《金融日報》(Het Financieele Dagblad)、《鹿特丹商報》(NRC Handelsblad)、日本《東洋經濟週刊》均報導,習近平樹立的絕對獨裁,給世界帶來危險。

記者鄭信貞

德總理訪中拒媒體隨行 德議員訪團砲轟對中太讓步

德國國會「人權委員會」訪團昨(25)舉行記者會。當場爆料,即將於11月初訪問中國的德國總理蕭茲(Olaf Scholz),竟被拒絕德國媒體隨行採訪,痛斥聯邦政府不該讓步至此,態度應該硬起來。

訪團成員包括自由民主黨的團長海特(Peter Heidt)、社會民主黨議員恩格哈特(Heike Engelhardt)蒂爾克-納赫鮑爾(Derya Türk-Nachbaur)、基督教民主聯盟議員布朗德(Michael Brand)、布羅德塞爾(Carsten Brodesser)、綠黨議員米亞托維奇(Boris Mijatovic)。昨於德國在台協會舉行記者會。

對於蕭茲即將訪中。海特回應,人權在全世界都很重要,我們都為人權戰鬥,總理訪問時當然需要向中國提及人權問題,包括香港、圖博,這是必須的。

蒂爾克-納赫鮑爾強調,這次總理訪中一定會談到這些大家尊重的價值問題。

布朗德則大酸,確實德國和中國有人權對話,但多年下來令人感覺虛偽;德國正討論新的對中政策,應該強化人權領域。布朗德爆料,中國要求蕭茲訪中不得讓德國媒體隨行採訪;怎麼會讓中國這樣決定?聯邦政府態度應該硬起來!

他也批評蕭茲執意將部分漢堡港股權出售給中遠集團,完全是錯誤訊號。

布朗德呼籲,民主國家不能太天真,面對全世界重大改變,必須做出勇敢的決定。尤其民主國家需要快速邁出步伐,減少對中國的依賴;只有批評毫無效果、也難以改善人權,需要和別的國家擴大貿易關係,例如和台灣簽署自貿協定、投資保護協定,團結加強關係。

記者鄭信貞

世界看台灣》中國對台威脅擴大 台灣強化國防阻侵略 國際關注

昨天(25)世界怎麼看台灣?中國極權、擴大對台灣的武力威脅,台灣也強化備戰;德國議員訪台,反對中國對台軍事威脅;美國指控中國官員涉間諜案;習近平建立絕對獨裁。獲國際高度關注。

在台灣的財經方面。美國《彭博》(Bloomberg)、哥倫比亞《共和報》(La Republica)均報導,台灣貿易分散市場,不集中於中國。

在台灣遭受中國的軍事威脅方面。英國《路透》(Reuters)報導,面臨中國威脅之際,台灣擬增加能源儲備。報導指出,中國在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8月訪台後舉行圍島軍演,使台灣人更加擔憂中國可能發動攻擊。經濟部次長曾文生表示,台灣政府正加緊提升天然氣、煤炭的儲備量,此係蔡英文總統推動加強該島發生緊急狀況時的韌性計畫,以因應日益增加的全球地緣政治和經濟不確定性。當事情發生時,必須能夠承受一定程度的壓力。

曾文生表示,透過在全台建造新的儲備設施,計劃於2030年前將天然氣存量從目前的11天提高至20多天的水準。煤炭存量也會增加,原油存量則會繼續保持在100多天的水準。

日本《讀賣新聞》報導,中共20大為「統一台灣」在軍事與經濟上進行布局。報導指出,中共20大有受到軍方人士注目的人事案,負責台灣的東部戰區司令員林向陽升任黨中央委員。林向陽1月出任東部戰區司令,並負責統籌今年8月在台灣附近所實施的大規模軍事演習。擁有實際作戰經驗的前陸軍司令員劉振立升任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日後極有可能出任總參謀長。

美國有媒體分析,習近平權力更加集中的第3任期將對世界更具攻擊性。根據中國政府相關人士透露,中共常委會針對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8月訪台,中國總理李克強、政協主席汪洋曾表達,不需要採取激烈的軍事行動。但習近平仍強行決定舉行史上最大規模的演習,讓緊張局勢突然升高。

習近平在政治報告中,將供應鏈定位為國家安全,提出要與食糧、能源併同守護之方針。接近黨中央的人士說,目標是供應鏈國內化。習近平政權似乎研判台灣有事時,歐美各國對中國發動經濟制裁將是無法避免。因此強化供應鏈也反映出是為台灣有事的戰爭準備。

美國《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保加利亞《事實電子報》(Fakti)、韓國《新聞通訊社》均報導,中國20大發出侵台信號,但台灣強烈反對、不屈服。《華爾街日報》另報導,台軍進行海島演習,是對習近平的警告。

在台灣的國際外交方面。美國《美聯社》(AP)報導,訪台德國會議員反對中國對台軍事威脅。報導指出,德國國會代表團24日會見蔡英文總統,並對台灣將如何應對中國威脅表達興趣。團長海特(Peter Heidt)表示,台灣面對真正的軍事威嚇。從德國的角度來看,海峽的現狀如果要改變,必須用和平的方法,而且必須要雙方都達到共同的意志才可以改變。

海特指出,注意到習近平在20大對台灣提出的威嚇,及美國國會裴洛西議長來台後,中國的反應。

陸委會22日發布聲明,敦促中國揚棄侵犯對抗的舊思維。強調兩岸分歧應以和平方式解決。台灣2300萬人民有權決定自身未來,呼籲北京停止將其政治架構強加於台灣及對台進行軍事脅迫。

紐西蘭《紐西蘭電視》(TVNZ)報導,紐台貿易價值30億元,將持續成長。日本《產經新聞晚報》報導,「橘色惡魔」成為台日友好代名詞。

在中國的國際外交方面。美國《舊金山紀事報》(San Francisco Chronicle)報導,中國官員被控密謀阻撓美國對華為的調查。

美國《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彭博》、《美聯社》、法國《法新社》(AFP)均報導,中國在20大展現的絕對獨裁,讓世界增加高度風險。《路透》報導,美國關注中國20大,稱美中保持溝通管道暢通至關重要。韓國《韓國經濟新聞》報導,中國「戰狼外交」加劇與美國新冷戰局面。

記者鄭信貞

世界看台灣》中國建立絕對獨裁 台灣力主台海國際化 國際關注

昨天(24)世界怎麼看台灣?台灣經濟表現獲得稱讚,台灣呼籲美國要致力於確保台海航行自由;美國海軍部長示警,要注意中國加速武力犯台;梵蒂岡確認延長與中國的有爭議主教任命協議;德國總理蕭茲(Olaf Scholz)對中國態度將成為安全問題;習近平建立絕對獨裁。獲國際高度關注。

在台灣的財經方面。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網路報》(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社論指出,台灣是現代主要經濟體典範。哥倫比亞《北方電子報》(Elnorte.com)報導,台灣將在2022年人均GDP超越日本、韓國。美國《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報導,台灣會遵守美國的半導體規範。

在台灣遭遇中國的軍事威脅方面。日本《產經新聞》報導,駐美代表蕭美琴喊話,須確保台海航行自由以嚇阻中國。蕭美琴接受專訪時表示,面對俄羅斯侵略烏克蘭等情勢,必須強化嚇阻力以應對中國動武等最糟糕狀況。美軍船艦是有必要確保台灣海峽的「航行自由」

她批評,中國政府與解放軍正採取軍演等不負責任的挑釁行動。台灣每日均遭遇未達動武程度的「灰色地帶攻擊」,如假新聞的散佈及影響台灣政治的活動。確保台海航行自由及維持現狀非常重要,此與美國安保政策深具關連。她其支持美艦航經台海。為了嚇阻中國,台灣應更進一步深化對美合作關係,透過強化台美經濟合作,促使台灣更進一步連結國際經濟。

而「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談判會議應會在數週內展開。台灣目前優先致力參與的若干國際組織,包括WHO、ICAO、INTERPOL、UNFCCC。

她認為,為了區域穩定,日本或許也有些實際可發揮的場合,期待台日合作。

日本《日本經濟新聞》報導,美國務院指出,提供軍武對台灣安保來說不可或缺。包括美國《國家評論》(National Review)、《新聞週刊》(Newsweek)、韓國《朝鮮日報》均報導,美國海軍部長示警,要注意中國加速武力犯台。

美國《彭博》(Bloomberg)報導,中國將反對台獨寫入黨章。

在中國的國際外交方面。德國《世界報》(Die Welt)刊登評論指出,德國總理蕭茲成為安全問題。評論指出,中國遠洋運輸集團(COSCO)投資德國漢堡港托勒奧特(Tollerort)碼頭35%股權案,任何認為中國追求純粹商業利益的人都太天真了。令人震驚的是,蕭茲正在為對德國如此危險的交易而奮鬥。

當社民黨、綠黨和自民黨1年前組聯合政府時,北京敲響了警鐘。因為歐盟和中國之間計劃中的投資協議已被歐洲議會阻止,主要是在德國綠黨籍的歐洲議員Reinhard Bütikofer的促使。歐盟理事會主席米歇爾向中國領導人習近平發出信號,表示他將遏制綠黨,並繼續梅克爾的務實路線。現在蕭茲就要推動中遠海運集團收購托勒奧特碼頭。

中遠已涉足鹿特丹、安特衛普、澤布呂赫、畢爾包、瓦倫西亞、瓦多、比雷埃夫斯、伊斯坦堡等歐洲港口以及蘇伊士運河貨櫃碼頭,還計劃進入杜伊斯堡。漢堡不僅是通往德國的門戶,且通過支線服務通往以前對中國人關閉的波羅的海。如同對俄羅斯的天然氣依賴。歐洲周圍的港口環應該在發生戰爭時使用,若遭中國掌控,將切斷與美國的聯繫。

幾個月前,美國聯邦調查局和英國軍情五處負責人在倫敦聯合露面時,就中國的野心發出警告。聯邦調查局局長瑞伊(Christopher Wray)表示,儘管烏克蘭發生戰爭,但中國是對我們經濟和國家安全的最大長期威脅。

但蕭茲視而不見,繼續散布生意歸生意的謊言。總理本人成為安全問題。

英國《路透》(Reuters)報導,梵蒂岡確認延長與中國的有爭議主教任命協議。日本《每日新聞》報導,日本經團連致力維護與中國間的溝通管道。加拿大《國家郵報》(National Post)報導,美國副國務卿雪蔓將訪日,討論北韓、中國、台灣議題。西班牙《ABC》報導,中國的戰狼外交,已從嚎哮到動拳頭。

《路透》報導,習近平獲得第3個任期,在領導高層安插親信。報導指出,習近平23日先例獲得第3個領導任期,並在最高治理機構安插親信,鞏固渠作為毛澤東以來中國最具權勢領導人的地位。上海市委書記李強跟隨習近平走上人民大會堂講台,有望成為李克強3月卸任後的新任總理。其他常委分別是連任的趙樂際、王滬寧,新任的蔡奇、丁薛祥、李希。6位常委都與習近平關係密切。

雪梨智庫「洛伊研究所」東亞資深研究員馬利德(Richard McGregor)表示,此結果是習近平的大勝利。他的所有對手都被迫離開政治局常委會,由他的親信接任。

新加坡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資深訪問研究員唐安竹(Drew Thompson)表示,這個領導階層將致力於達成習近平的政治目標,而不是追求他們認為最有利於國家的政策。

李強在擔任上海市委書記時,因嚴格執行兩個月的防疫封城引爆民怨。丁薛祥是新任常委會中最年輕的成員,目前執掌權力強大的中共中央委員會辦公廳。蔡奇原為北京市委書記,曾在沿海的福建與浙江省追隨習近平20年。李希在經濟重鎮廣東省擔任省委書記,也被專家視為意識形態上與習近平相當契合的人士。

李克強、王毅均未被選入中央委員會。兩人都與共青團有關係。被認為總理的可能人選胡春華也未獲選政治局常委。

習近平可能在明年3月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第2度連任國家主席,屆時也會正式宣布新任總理。

包括美國《美聯社》(AP)、法國《法新社》(AFP)均報導習近平絕對獨裁的權力結構。《法新社》另報導,前總書記胡錦濤遭架離現場。美國《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報導,習近平的獨裁將為世界帶來動盪。

記者鄭信貞

德國會人權委員會訪台 蔡英文今接見

德國國會「人權委員會」訪團於昨(23)抵達台灣,展開為期4天的訪問;這也是月初的德國國會友台小組成員訪台後,再有德國國會官式訪團。蔡英文總統今將於總統府內接見訪團。

訪團成員包括自由民主黨的團長海特(Peter Heidt)、社會民主黨議員恩格哈特(Heike Engelhardt)蒂爾克-納赫鮑爾(Derya Türk-Nachbaur)、基督教民主聯盟議員布朗德(Michael Brand)、布羅德塞爾(Carsten Brodesser)、綠黨議員米亞托維奇(Boris Mijatovic)。

海特出發前受訪指出,此行希望以實際行動表達對台灣的支持,彰顯台灣的獨立性;並強調,不允許訪團成員受到中國嚇阻,否則台灣遭武力接管的風險就會增加。

訪團將於25日在德國在台協會召開新聞發布會。訪台期間也會拜會蔡英文、行政院政委羅秉成、黃致達,及相關部會首長,並接受國家人權委員會主委陳菊、外交部長吳釗燮款宴,參訪國家人權博物館。

總統府發言人張惇涵表示,台灣與德國不僅在半導體科技、風電能源,及電動車零件供應鏈等領域,有密切的合作關係。近年,在轉型正義、金融監理,和航空服務等重要面向,也多有密切的交流合作。

張惇涵說,台灣與德國是共享民主、自由、人權等普世價值的重要夥伴。期盼在全球變局中,台德透過更密切的互動交流,攜手強化全球民主供應鏈,並共同強化全球民主韌性。

記者鄭信貞

德國人權議員面告蔡英文:台灣仍執行死刑 是非常不人道懲罰 | 政治 |

正能量 67%

33% 負能量

對於台灣仍維持死刑、總統蔡英文任內仍然執行死刑,德國議員海特今(24)日向總統蔡英文直言,台灣仍有判死、執行死刑,但死刑是非常不人道懲罰。蔡英文今日上午在總統府接見由海特(Peter Heidt)率領的6位德國跨黨派人權委員會訪團。蔡英文致詞說,跨黨派國會議員組成訪團,非常具有意義,展現德國國會對台

新聞來源:Newtalk新聞

國際聯手防中霸權》中遠集團入股漢堡碼頭 歐盟警告德國勿批准

中國遠洋運輸集團(COSCO)投資德國漢堡港托勒奧特(Tollerort)碼頭35%股權案,因攸關國安,暫遭德國政府擱置。歐盟委員會警告德國政府,不要批准該投資案。但德國總理蕭茲(Olaf Scholz)恐怕不顧國防、外交等6個部會首長反對,要求政府尋求妥協方案,推動此案過關。

歐盟警告,如果德國政府允許此投資案,有關業務的敏感信息可能會落入中國手中。

德國副總理兼經濟部長哈貝克(Robert Habeck)曾表示,傾向不允許。但是總理府卻要求各部草擬妥協方案,讓此案能在10月底的法律期限前獲得批准。

若德國政府未在該期限前通過禁止這項交易,此案在法律上就被認定自動通過。

德國執政聯盟政黨綠黨、自由民主黨20日批評蕭茲有意放行此案,綠黨議員艾默里希(Marcel Emmerich)指控蕭茲不惜代價,把部分的漢堡港賤賣給中國,關鍵基礎設施絕對不能成為其他國家地緣政治利益的玩物。

自由民主黨秘書長迪吉-薩萊(Bijan Djir-Sarai)表示,中國絕對不能進入德國的關鍵基礎設施,否則會是個錯誤和風險。自由民主黨議員胡本(Reinhard Houben)說,總理應該尊重反對此案的6個部會決定。

綠黨共同領導人諾利普爾(Omid Nouripour)說,該投資案對德國經濟和安全都不利。自由民主黨漢堡市黨魁克魯塞(Michael Kruse)說,這項計畫危險。

記者鄭信貞

世界看台灣》習近平恫嚇對台動武 德警告勿對中國有期待 國際關注

昨天(18)世界怎麼看台灣?習近平20大發言,恫嚇不放棄武力犯台,要由中國決定台灣前途,並強化中國的獨裁體制,各國如何因應,以及台灣未來的處境;德國情報首長警告,勿再對中國有期待。獲國際高度關注。

在台灣遭受中國的武力威脅方面。加拿大《國家郵報》(National Post)記者布萊克威爾(Tom Blackwell)赴台探訪後,專題報導台灣會是下一個烏克蘭嗎?報導指出,中國自1950年代開始便不時地朝台灣發射砲彈,但從沒現在這麼嚴峻。國防安全研究院研究員方琮嬿表示,習近平始終把統一放在心上,希望將統一作為個人的歷史大業。前加拿大內閣部長曼利(John Manley)表示,他1998年於任內訪台時,中國並無太大反應。但如今即便只是承認台灣自治,也會遭受中國的譴責、制裁、軍事威脅。

外界認為,中國對台發動軍事攻擊時,會先突襲其防空系統,再派30萬大兵進行兩棲登陸。台灣可徵用多達300萬預備役進行防禦,但未指望西方國家直接干預。國防安全研究院助理研究員曾怡碩表示,所參與的每場軍演或兵推中,從未把外部軍事援助納入考量。

台灣是推崇自由和多黨民主文化的地方。相較之下,中國禁止在電視上播出同性伴侶的內容,還嘲笑數位發展部長唐鳳的概念。且台灣的疫情應對幾乎勝過所有國家,應引以為傲。

日本《西日本新聞》報導,台灣對中國趨於強硬保持警戒。報導指出,中共20大16日開幕,台灣加強對中國警戒。陸委會副主委邱垂正預測20大後,習近平對台政策將更趨強硬與具侵略性。外交部長吳釗燮表示,防衛台灣是自身的責任,倘沒有自我防衛的意識,就沒有向國際爭取支持及援助的權利;強調要強化自我防衛能力。

吳釗燮以中國進行軍演與網路攻擊為例,認為此係中國演練未來侵台的準備。對於內政問題如山的中國,中國會利用台灣來製造危機,企圖轉移國內注意力。他持續呼籲和平解決分歧。並強調,台灣受到烏克蘭的鼓舞,自我防衛的決心比以前更加堅決,堅信終是台灣與民主勝利。

邱垂正指出,習近平以台灣統一為目標,在軍事、外交與經濟各方面對台施壓。在習近平領導下,中國共產黨從集體領導制轉移為權力集中制,獨裁體制下沒有制約的權力,恐有導致判斷錯誤之虞,其結果帶來的風險也相當大。

包括美國《彭博》(Bloomberg)、《國家評論》(National Review)、《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荷蘭《金融日報》(Het Financieele Dagblad)、《大眾日報》(Algemeen Dagblad)、法國《France 24》、西班牙《ABC》、《國家日報》(El Pais)、葡萄牙《葡萄牙電視廣播》(RTPNoticias)、希臘《知情財經新聞》(Insider.gr)、保加利亞《事實電子報》(Fakti)、巴西《聖保羅頁報》(Folha de S.Paulo)、《聖保羅州報》(O Estado de SP)、日本《讀賣新聞》、韓國《朝鮮日報》均報導,習近平20大發言,恫嚇不放棄武力犯台,要由中國決定台灣前途,台灣強硬回擊,絕不屈服。

在中國的國際外交方面。法國《法新社》(AFP)報導,德國情報機關首長示警,勿對中國抱有天真想法。報導指出,德國聯邦情報局(BND)局長卡爾(Bruno Kahl)17日在國會聽證會上表示,德國必須對向中國進行「知識轉移」保持警覺,因為中國希望在2049年前成為全球技術領先國家。科技業還是抱持太多信任和天真想法,這並不適當。

中國係德國關鍵貿易夥伴,尤其是對其旗艦汽車產業而言。因中國嚴苛的清零政策、因台灣問題而造成的緊張局勢加劇、新疆地區人權議題,使近幾年來柏林和北京的關係惡化。但主要德國公司仍推進在中國的大規模投資。福斯汽車表示,投資24億歐元與中國的地平線機器人(Horizon Robotics)公司成立合資企業,聚焦於自動駕駛。中國遠洋運輸公司(Cosco)也將取得漢堡某貨櫃碼頭的35%股份,不過該計畫因聯邦政府持保留看法而擱置。

卡爾表示,他對中國公司參與德國關鍵基礎建設,持高度批判的看法。港口是那種要簽合約前必須非常謹慎檢視的關鍵基礎建設。德國必須為經濟籌碼可能被用來執行中國想法的事實做好準備。

德國國內情報機關首長哈爾登旺(Thomas Haldenwang)對中國公司參與關鍵基礎建設的危險也加以示警。他強調,絕不允許中國可以影響德國政治事件的情況發生。

美國《波士頓前鋒報》(Boston Herald)、《時代雜誌》(Time)、《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均探討,面對更專制的中國,美國必須準備好應對衝突,也不能放棄外交手段。

德國《每日日報》(taz)、法國《法新社》均報導,中國將轉變為更獨裁的體制,國際社會要有準備。

記者鄭信貞

國民黨聽著!德國情報局長:不要對中國太天真!

就在國民黨無條件跪中、舔中的同時,德國情報單位「聯邦情報局」(BND)局長卡爾(Bruno Kahl)18日直言,德國社會仍有人對中國懷抱某種天真想法。他警告,中國可能利用其在港口碼頭等德國關鍵基礎設施的股份,遂行其政治目的。

卡爾年度國會聽證會時表示,德國在處理和中國當局的往來方面,當然還有改進空間;尤其中國目標在2049年前,躋身為世界的科技領頭羊,德國必須警惕中國此「知識遷移」。

卡爾說,德國應該先設想,中國會利用包括5G基礎設施等科技或其經濟實力,實現其對德國的若干盤算。德國已有很多人意識到這種情況,當然各界仍有許多對中國深信不疑且天真的人,這很不妥。

中國海運巨頭「中國遠洋海運」(Cosco)預計購入漢堡港3個貨櫃碼頭之一的35%股份。德國聯邦政府仍有異議,暫時擱置。

卡爾直言,中企插旗德國重要基礎設施的舉動非常嚴重。港口就是這種關鍵的基礎設施,有關單位同意中企入股前,務必非常小心謹慎地加以審查。這類經濟上的把柄,可能將淪為中國遂行特定目的的的如意算盤。

「聯邦憲法保衛局」(BfV)局長哈登范恩(Thomas Haldenwang)則將中國與俄羅斯比喻為「暴風雨」、「氣候變遷」,疾呼德國即將必須為此現象做好準備。他認為,中企入股德國關鍵基礎設施,可能會為北京敞開其顛覆和影響德國民意及輿論的大門。

記者鄭信貞

俄侵烏克蘭》俄撤赫爾松國家機構至克里米亞 歐德允訓烏軍

俄羅斯2月24日全面入侵烏克蘭以來,遭遇守軍強烈抵抗,未有突破性進展;烏克蘭在9月起收復逾8000平方公里失土,甚至連接俄羅斯與克里米亞的交通要道「克里米亞大橋」也因大爆炸而部分斷裂。面對烏軍的猛烈反攻,俄國陸續將赫爾松(Kherson)地區的國家機構遷移至克里米亞;歐盟外交部長會議決定將協訓1.5萬名烏克蘭士兵,德國也表態協訓其中的5000名烏軍。

烏軍總參謀部宣布,在烏克蘭戰死的俄軍士兵已達6.5萬人。這已超越美軍的越戰陣亡數。

烏克蘭武裝部隊總參謀部並表示,俄羅斯開始將赫爾松地區的俄羅斯國家機構撤至克里米亞俄佔領區,包含雇員、銀行財產、養老基金等。

烏克蘭武裝部隊則使用「海馬斯」多管火箭(HIMARS)精準擊中頓內茨克(Donetsk)市議會大樓;當時親俄民兵領導人正在此開會。

烏克蘭首都基輔昨(17)又傳遭到俄軍大規模的自殺無人機攻擊。烏克蘭國防部指出,烏軍在16日至17日凌晨,共摧毀37架伊朗製造的HESA Shahed-136無人機、3枚巡弋飛彈。這可能是俄軍在烏國南部所發動的。

17日舉行歐盟外交部長會議,決定11月起訓練1.5萬名烏克蘭士兵,並運送武器和提供5億歐元的資金。歐盟高級官員表示,軍事訓練預計於波蘭、德國進行,部分歐盟國家已指導烏克蘭軍隊如何使用特定武器。

歐盟預計將再增加5億歐元補償成員國向烏克蘭提供武器的基金,這使用於烏克蘭的武器總額已超過30億歐元。

德國武裝力量司令部計劃在歐盟軍事援助團框架下,訓練其中5000名烏軍。

記者鄭信貞

世界看台灣》台警惕中自俄烏檢討戰術 英德憂中國威脅 國際關注

昨天(13)世界怎麼看台灣?台灣憂心中國從烏克蘭抗俄學習到混合戰術;台灣憂心習近平在下個任期開戰,台灣加強防禦;英國示警,中國崛起是全球最重要安全議題;德國敦促在對中貿易上更加謹慎。獲國際高度關注。

在台灣遭受中國的軍事威脅方面。英國《路透社》(Reuters)報導,台灣稱中國借鑑烏克蘭戰爭研擬混合戰術。報導指出,國安局長陳明通12日在立法院表示,中國也在關注烏克蘭戰事,中國借鑑俄烏戰爭的經驗,研擬對台混合戰、加強對抗強敵戰訓整備;中國已藉釋放拍攝影像、網路散布詆毀國軍、攻訐政府爭訊,例如8月在中國社群媒體上流傳,部署在離島的台灣士兵被無人機拍到的影片。這些活動凸顯中國加大操作認知作戰、灰色地帶等複合式手法,已構成新形態的國安威脅。

面臨中國加強活動,台灣正在加強防禦。海軍參謀長蔣正國表示,這包括新一代的驅逐艦,因為台灣26艘主要戰艦的平均船齡為20至30年。這將增強台灣與中國抗衡能量,並嚇阻其對台進犯圖謀。

希臘《每日報》(H KAΘHMEPINH)、保加利亞《即時新聞網》(news.bg)均報導,陳明通示警中國從烏克蘭戰爭制定對台混合戰略。比利時《標準報》(De Standaard)報導,烏克蘭能做到的反擊,台灣也能做到。

《路透社》報導,台灣擔憂習近平在下一任期開戰,正加強防禦。美國《彭博》(Bloomberg)報導,陳明通指出,無須在兩岸發生衝突時炸毀台積電。《新聞週刊》(Newsweek)報導,國防部對自衛反擊極為謹慎,以免引發兩岸軍事衝突。《彭博》、澳洲《坎培拉時報》(The Canberra Times)均報導,台灣擬建造新軍艦、強化軍備。《衛報》(The Guardian)報導,蔡英文總統在選前呼籲團結對抗中國的假訊息。德國《世界報》(Die Welt)報導,台灣警告中國勿發動戰爭。

在台灣的國際外交方面。美國《時代雜誌》(Time)刊登專文指出,捍衛台灣對美國的重要性。義大利《日報》(Il Giornale)報導,國內中、右翼向與台友好,台義關係將更上層樓。哥倫比亞《週刊政論》(Semana)報導,馬斯克的舔中賣台說法,引發台灣反彈。

在中國的國際外交方面。美國《美聯社》(AP)報導,英情報首長指出,中國崛起是全球最重要安全議題。報導指出,英國政府通訊總部(GCHQ)主任佛萊明(Jeremy Fleming)11日在智庫「皇家聯合軍事研究所」(Royal United Services Institute)發表公開演說時表示,北京的影響力與日俱增才是將決定我們未來的國安議題。中國透過重塑全球的技術生態系統來取得戰略優勢。

佛萊明說,在技術方面,中國基於政治動機所採取的行動是愈來愈迫切的問題,必須有所認知並加以因應,因為這改變國安的定義,使其成為更廣泛的概念。北京的一黨政治體制試圖控制中國人口,並將其他國家視為必須恫嚇、攏絡或脅迫的潛在對手或附庸國。

佛萊明警告,中國試圖分裂網路基礎設施,以施加更大的影響力。企圖利用各國央行使用的數位貨幣來窺探用戶交易,並藉此避免未來國際社會像制裁俄國侵略烏克蘭那般對北京實施制裁。北斗衛星系統可能具備強大的反衛星能力,其宗旨在於阻斷其他國家在發生衝突時進入太空的管道。他敦促西方企業及研究人員加強保護智財權,並呼籲民主國家開發替代技術,以防止開發中國家聽信中國的科技春秋大夢而賠上自身未來。

佛萊明說,台灣海峽發生的事件,對此重要供應鏈帶來的任何風險,可能會直接衝擊英國的韌性及全球未來的成長。

軍情六處(MI6)處長摩爾(Richard Moore)去年稱中國是英國及盟友最大的威脅。英國首相強生2020年跟隨美國的腳步,以安全風險為由對中國科技公司華為祭出禁令,下令華為在2027年前退出英國5G網路建設。

法國《法新社》(AFP)報導,德國外長敦促在對中貿易上更加謹慎。德國外交部長貝爾伯克(Annalena Baerbock)12日對《南德意志報》表示,與當今中國的政治關係必須一致,敦促在對中貿易上更加謹慎,並提醒記取德俄關係破裂的前車之鑒。德國必須領會到,再也不能在生存上依賴任何價值觀迥異的國家。並呼籲,把其餘亞洲國家納入考量。

中國是德國重要的貿易夥伴,尤其是在汽車產業領域。但中國嚴格的疫情管控、因台灣問題升高的緊張、新疆人權議題引發的關切,令兩國關係惡化。

貝爾伯克提及「中國遠洋海運」入股漢堡貨櫃碼頭語氣更為尖銳。倘若北京反對德國的民主,那中國對德國關鍵基礎設施的每筆投資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德國總理舒爾茲(Olaf Scholz)11日在企業峰會上特別指出中國是德國必須維持商業關係的國家之一。德國媒體報導,舒爾茲計劃11月訪問中國,將是疫情爆發後首位訪中的G7領袖。

德國《德國之聲》(Deutsche Welle)刊登評論指出,德國與中國建交50年後漸行漸遠。紐西蘭《道明郵報》(The Dominion Post)報導,紐西蘭應對中國之艱難選擇。

《路透社》報導,中國發揚「鬥爭精神」,稱其5年來以國家利益為優先。另報導,葉倫對中俄「地緣政治脅迫」提出警示。

記者鄭信貞

最新文章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