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四. 5 月 16th, 2024

制裁

抵制不只有政府 美擬立法禁止企業進口新疆產品

為抵制中國在新疆的人權迫害行為,美國已禁止從中國新疆進口棉花、番茄、太陽能原材料。現美國準備進一步提升制裁規模,擬直接施壓國內企業,停止從中國新疆進口商品。

《華爾街日報》報導,美國1月起禁止從中國新疆進口棉花、番茄產品,6月限制採購太陽能原材料;美國參議院7月通過「防止強迫維吾爾勞動法」(Uyghur Forced Labor Prevention Act),尚待眾議院通過,在交由拜登總統簽署;該法規定禁止進口所有來自新疆的產品,除非進口商能證明從中國新疆進口的商品沒有涉及強迫勞動。

美國政府表示,打擊強迫勞動是美國對中國的關鍵戰略之一。美國貿易代表戴琪(Katherine Tai)稱,盼能藉此影響全球供應鏈,抵制強迫勞動的行為,美國政府也將堅持捍衛勞工權利、解決不公平競爭,尤其是對於人權的剝削。

記者鄭信貞

國際聯手防中霸權》制裁見效 NIKE、APPLE供應商停用新疆勞工

全球對中國迫害新疆人權的制裁已見效。包括蘋果、Nike在中國的供應商,已相繼停止雇用來自新疆的勞動力。

《華爾街日報》報導,供應蘋果觸控螢幕的中國「藍思科技」(Lens Technology)去年開始逐步停止透過政府勞動力計畫接受從新疆轉來的工人,也停止雇用維吾爾族勞工。中國口罩、醫療防護裝生產商湖北海興無紡布集團(Haixin Protective Products Group Co. Ltd.),自去年9月起就不再與新疆勞工續約,不再雇用新疆來的工人。

Nike去年6月則聲明,韓國代工廠泰光(Taewang)的中國子公司,去年第2季就把新疆來的工人送回家鄉。

蘋果發言人表示,其供應商行為準則禁止任何歧視行為,該公司確保勞工都受到有尊嚴、尊重對待。

這些中國公司透過政府的勞動力轉移計畫,共雇用數千名新疆工人;他們的態度凸顯西方政府力促跨國公司防止其中國供應鏈涉及使用強迫勞動,帶來愈來愈大的壓力。

美國聯邦參議院上週通過「防止維吾爾人強迫勞動法案」(Uyghur Forced Labor Prevention Act),禁止進口使用中國政府勞動力轉移計畫中新疆勞工的產品,該法案預期會獲得眾議院通過。

維吾爾族與勞工權益團體說,這些中國供應商公司不使用這類新疆勞動力轉移計畫提供的勞工,是在正確方向邁出一步。

藍思科技自2017年以來採用至少2200名喀什轉移來的勞工,但是去年夏天,該公司資遣其中約400人,給予補償費約1500到2900美元之間。

記者鄭信貞

美擴大制裁香港中聯辦7官 拜登示警香港不安全

中國不斷侵蝕香港民主自由制度,美國總統拜登15日直指香港正在惡化,中國政府並未遵守對港承諾,並在16日宣布對中國政府駐港聯絡辦公室7名副主任執行金融制裁;美方也同時對美國企業發出警示,提醒在港的營運和活動存在風險,包括員工和企業數據安全。

《路透》報導,美國財政部16日宣布將7名香港中聯辦副主任加入外國資產控制辦公室(OFAC)制裁名單,包括陳冬、何靖、盧新寧、仇鴻、譚鐵牛、楊建平、尹宗華等,指控他們協助北京打壓香港民主。這些人在美資產恐遭凍結,包括直接或間接持有50%以上的實體資產,也將禁止提供任何捐款或資金、商品或服務給被制裁者。

美方也研擬以行政命令方式,向港人提供特殊移民身分,但尚未確定是否會實施。

美國國務院、財政部、商務部和國土安全部共同對在港美企發出警示,指他們面臨多個風險,包括被迫遵從「港區國安法」、喪失數據隱私權、無法公開透明取得資訊,以及可能因遵守美國和其他國際制裁,面臨北京當局報復等。

美方指出,美企可能面臨沒有合理理由的電子監控,以及被迫交出企業和客戶數據,促請企業考量在港維持業務和人力可能潛藏的商譽、經濟和法律風險,並應進行盡職調查。

已有外國公民因「港區國安法」被逮捕,包括1名美國公民。且中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日前表決通過的「反外國制裁法」,也適用於香港。

記者鄭信貞

國際聯手防中霸權》涉新疆種族滅 美國商務部再制裁14家中企

美國商務部9日公告,將34間實體列入經濟黑名單,包括14家中國企業,這些中企涉嫌在新疆地區犯下種族滅絕罪和危害人類罪。

美國商務部指出,34家遭制裁實體都涉及參與或有可能參與違反美國外交政策和國家安全利益的活動。其中有14家中企,協助北京對維吾爾人、哈薩克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其他穆斯林少數民族成員進行鎮壓、大規模拘留、高科技監控,犯下種族滅絕罪和危害人類罪。

另外,商務部還將5個直接支持中國與激光和C4ISR計劃相關的軍事現代化計劃的實體,加到制裁實體清單中。

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Gina Raimondo)聲明,將持續制裁在新疆實施侵犯人權行為,或利用美國技術推動中國破壞穩定的軍事現代化努力的實體,並透過出口管制,讓政府、公司、個人對試圖獲取美國原產物品以在中國、伊朗和俄羅斯等國進行顛覆活動而承擔責任,因為這些活動威脅到美國的國家安全利益。

遭制裁的中企、實體包括:中國電子科學院( China Academy of Electronic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成都西物信安智能系統(Chengdu Xiwu Security System Alliance Co., Ltd.)、新疆聯海創智信息科技(Xinjiang Lianhai Chuangzhi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新疆熙菱信息技術(Xinjiang Sail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Shenzhen Hua’antai Intelligent Technology、Beijing Geling Shento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等。

記者鄭信貞

心口不一?《彭博》揭 中國透過香港偷偷進口澳洲龍蝦

中國怎麼都是說一套做一套?中國因不滿澳洲指責武漢肺炎起源,擴大對澳洲進行貿易制裁,首當其衝的就是龍蝦、葡萄酒。不過《彭博》(Bloomberg)報導,中國難以抗拒澳洲龍蝦,正透過香港轉口進入中國。

《彭博》報導,自去年11月澳洲向中國直接出口的龍蝦近乎停滯以來,香港已成為澳洲龍蝦的最大進口地,從去年10月到今年4月,每月貿易量已成長超過20倍。專家表示,雖然較低的龍蝦價格會刺激香港消費者的需求,但也有不少「灰色貿易」透過香港進入中國本土。

亞洲貿易中心(Asian Trade Centre)駐新加坡執行董事Deborah Elms指出,疫情封鎖期間,香港民眾在家中訂購、料理並食用的龍蝦,突然在過去6個月暴增20倍,這不太可能。實際上,香港正成為中國進口澳洲龍蝦的後門。

根據坎培拉漁業研發公司(FRDC)編制的官方政府數據,中國佔2019年2020澳洲龍蝦出口的93%,價值近5.44億澳元。但到今年4月,澳洲出口至中國的龍蝦已較去年同期暴跌99%。

與此同時,4月澳洲出口至香港的龍蝦價值近2500萬澳元,這是自2013年2月以來最高單月出口額,今年前4個月對香港的龍蝦出口額為7810萬澳元,超過2020年全年出口額3倍。

且根據中國海關數據,中國4月從香港進口的魚類及甲殼類動物,已從去年9月的近50萬美元大幅升至1060萬美元。在百度批發平台上,多家供應商仍繼續提供澳洲龍蝦。

記者鄭信貞

武肺源頭查起來》美國會提案制裁中國高階衛生官員

美國總統拜登已下令,要求情報機構查明武漢肺炎源頭。美國國會議員也在15日提出法案,要求制裁中國官員、中國衛生機構的高階負責人,其中特別點名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主任馬曉偉。

由紐約州聯邦眾議員、眾院共和黨會議主席斯特凡尼克(Elise Stefanik),以及眾院軍事委員會「海權暨戰力投射小組」主席魏特曼(Rob Wittman),共同提出「世界理應知道法案」(the World Deserves To Know Act)。

法案要求總統依據「全球馬格尼茨基人權問責法」(Global Magnitsky Human Rights Accountability Act)有關規定,對致使疫情舉報人和公民記者失踪並限制與疫情有關的言論和學術自由的中國官員,進行制裁。法案明確要求制裁高福、馬曉偉。

馬曉偉曾被報導,在2020年1月4日隱匿疫情長達6天;高福主掌的中國疾控中心,更是近兩個星期的時間沒上報地方官員通報的任何病例;但在2020年1月5日至1月17日間,中國各地已有數百名患者到醫院求診,不僅侷限於武漢市。

記者鄭信貞

躲在家裡互相取暖?中國人大常委會通過「反外國制裁法」

中國人大常委會昨(10)通過「反外國制裁法」。人大事前聲稱,這是為中國反制外國歧視性措施,提供有力的法治支撐和保障。

中國種種泯滅人性、踐踏人權法治的惡行,近來引發美國、歐盟、英國、加拿大,澳洲等國制裁。全國人大4次會議3月批准常委會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圍繞反制裁、反干涉、反制長臂管轄等,充實應對挑戰、防範風險的法律「工具箱」。

中國人大常委會稱,西方國家出於政治操弄、意識形態偏見,利用涉疆、涉港等各種藉口對中國進行造謠汙衊、遏制打壓,實施所謂「制裁」,干涉中國內政。

為維護國家主權、尊嚴、核心利益,反對西方霸權主義、強權政治;中國政府多次宣布對有關國家的實體和個人實施相應反制措施。也因此需要制定專門的「反外國制裁法」,為中國反制外國歧視性措施提供有力的法治支撐和保障。

中國商務部去年9月提出「不可靠實體清單規定」,今年1年再推出「阻斷外國法律與措施不當域外適用辦法」;人大制定通過「反外國制裁法」,被視為在法律層面的補充。

記者鄭信貞

中國惹人嫌》制裁澳洲大失敗 被禁商品都有新買家

中國不斷用禁止產品進口來制裁澳洲,但有專家指出,澳洲正為商品尋找新市場,且已補回大部分損失。

北京去年採取多項措施打擊澳洲商品,從徵收關稅到封殺進口,涉及大麥、葡萄酒、牛肉、棉花、煤炭等產品。由於澳洲是全球少數對中國享有貿易順差的發達國家之一,中國又是澳洲的最大貿易夥伴,因此外界預計,澳洲將受到這些禁令的嚴重打擊。但澳洲設法控制損失,並將對中出口商品轉移至其他國家。

澳洲智庫洛伊研究院(Lowy Institute)首席經濟學家拉賈(Roland Rajah)指出:「在受制裁打擊的領域,澳洲對中國的出口崩潰是可想而知的,但大部分損失的生意似乎已找到了其他市場。」

拉賈說,整體而言,這些受影響的澳洲對中出口商品(煤炭除外),貿易在2020年大部分時間內皆保持穩定,略高於90億美元,但隨著中國制裁在2020年底升級,這些商品的貿易額近乎腰斬。

但在中國實施這些限制措施後,這些澳洲商品隨後也找到了其他出口市場,幫助受影響商品的年貿易額回升約42億美元,抵銷了中國禁令下的大部分損失。

拉賈也指出,在中國現有禁令下仍蓬勃發展的出口產業有煤炭、木材及海產,其中「澳洲煤炭出口商在轉向其他方面似乎相當成功」,截至2021年1月,澳洲煤炭出口商向全球除中國外國家的出口額年增95億美元,甚至高於中國實施禁令前的水平。

至於損傷相對較為慘重的產業,例如牛肉及葡萄酒,目前仍致力彌補損失。

記者陳軒宇報導

歐中投資協議暫時擱淺》德媒:中國高層嚴重失算-風傳媒

正能量 58%

42% 負能量

「時代在線」以「和中國的投資協議或許擱置數年」為題,報導了歐中投資協議暫時擱淺的消息。Latana民調機構的民主認知指數顯示,民眾對抗疫措施認可度在民主國家比在非民主國家低,但長期而言並不會影響民主的合法性。「時代在線」寫道,「歐盟和中國之間的投資協議將推遲較長時間。歐盟重要議員

新聞來源:風傳媒

因應中國威脅》加碼制裁 歐盟擬暫停與中國引渡協議

受到美國壓力以及中國報復制裁的衝擊,歐盟準備就北京改變香港選舉制度打壓民主派,祭出新的懲罰措施,但是部份成員國擔心遭北京報復,這項措施在歐盟內部仍有阻力。

綜合媒體報導,消息人士說,這些措施尚未定案,歐盟外交事務委員會下週一將開會宣佈目前各國已經同意的較溫和措施,如增加與香港公民社會的往來,以及「當情況允許時」高層官員訪問香港,以利「與關鍵利害關係者交流」。

至於暫停引渡協議,因部份成員國擔心遭到報復,歐盟內部仍在討論;另外,「歡迎可能受壓迫之香港公民」提案也會交付討論,此方案包括「支持高技術勞工、學生和年輕人」到歐盟。

一名西方高級外交官說,除了捷克、葡萄牙之外,所有成員國都暫停與香港之間的引渡協議,這時歐盟國家還維持與中國的引渡協議,豈不「荒謬」。

目前歐盟有10個成員國與中國簽訂了引渡協議:比利時、保加利亞、塞浦路斯、法國、希臘、義大利、立陶宛、葡萄牙、羅馬尼亞和西班牙。

記者陳軒宇報導

我國上市櫃尚未陷入美國制裁風險 金管會3原因說明! | ETtoday財

正能量 39%

61% 負能量

外傳具有中國軍方背景的中科曙光公司,找上台灣IC設計廠金麗科(3228)要談合作,金管會已立案調查,金管會今(30)日表示,經櫃買中心了解,中科曙光公司並非金麗科的客戶,金麗科也不會有被制裁的風險,另外,其他上市櫃公司也是。

新聞來源:ETtoday財經雲

英美出手了 共同宣布制裁緬甸軍控企業

緬甸軍政府持續以暴力鎮壓抗議民眾,已近300人死亡,引發國際齊聲譴責。美國及英國25日共同宣布,將對緬甸軍方持有的「緬甸經濟控股公司」(Myanma Economic Holdings PLC,MEHL)實施制裁;美國也將加碼制裁「緬甸經濟公司」(Myanmar Economic Corporation, MEC)。

綜合媒體報導,英國外交大臣拉布(Dominic Raab)表示,緬甸經濟控股公司涉嫌嚴重侵犯羅興亞人人權,並且與多名高級軍官有聯繫,「制裁是針對軍方的經濟利益」,希望能消耗軍方用於鎮壓平民的財務資源。

英國外交部指出,緬甸經濟控股公司是由緬甸部分武裝部隊、現任與前任軍官持有的軍事集團。有證據顯示,該公司曾提供資金支援緬甸軍隊2017年的羅興亞種族清洗行動,且公司與緬軍總司令敏昂萊(Min Aung Hlaing)、副總司令索溫(Soe Win)有關聯。在全球人權制裁制度之下,英國將禁止提供資金給任何由緬甸經濟控股公司持有或控制的子公司。

美國財政部聲明指出,所有被制裁者置於美國的資產,與被美國人持有或控制的資產,都將被封鎖並通報美國財政部外國資產控制辦公室(OFAC)。包含被制裁者直接持有、間接持有,與持有50%以上的財產。

記者陳軒宇報導

不服歐盟制裁 中國回敬報復性制裁》歐洲各國召見中國大使討說法

歐盟22日公布制裁中國涉疆4高官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公安局。中國則採反制措施,宣布加碼制裁歐盟10人、4個實體。包括荷蘭、法國、德國、比利時、丹麥、立陶宛、瑞典等國,紛為此召見中國大使,要求中方解釋。

包中國制裁的對象,包括歐洲議會對中關系代表團團長包瑞翰(Reinhard Bütikofer)、歐洲議會議員蓋勒(Michael Gahler)、萊克斯曼(Miriam Lexmann)、歐洲議會人權小組副主席格魯克斯曼(Raphaël Glucksmann)、庫楚克(Ilhan Kyuchyuk)、荷蘭議會議員史卓瑪(Sjoerd Wiemer Sjoerdsma)、比利時議會議員科葛拉提(Samuel Cogolati)、立陶宛議會議員薩卡利埃內(Dovile Sakaliene)、德國學者鄭國恩(Adrian Zenz)、瑞典學者葉必揚(Bjorn Jerden);以及歐盟理事會政治與安全委員會、歐洲議會人權分委會、德國墨卡託中國研究中心、丹麥民主聯盟基金會。

荷蘭外交部率先為此召見中國駐荷蘭大使。法國外交部也因中國駐法大使盧沙野近日張狂發言,以及中國的制裁,召見盧沙野;但盧沙野推稱22日沒空,23日才前往法國外交部。

德國外交部23日召見中國駐德國大使吳懇進行「緊急會談」,明確表達德國政府的看法,指中國對歐洲議會議員、科學家、政治機構以及非政府組織進行制裁,代表一個不妥當的升級。

比利時外交部23日召見中國駐比利時大使曹忠明,強烈反對北京當局對歐盟實體和歐洲議員實施制裁。

丹麥外交部也召見中國大使馮鐵,表示中國的報復性制裁是對歐洲和丹麥公民言論自由的攻擊。立陶宛也召見了中國大使,瑞典則採取類似的行動。

記者鄭信貞

最新文章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