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六. 4 月 13th, 2024

世界看台灣》中國霸凌立陶宛、拿加國公民死刑當籌碼 持續受關注

《法新社》報導,立陶宛駐中國大使因台灣爭端離開北京。《Newsweek》報導,台灣《自由時報》指出,台美海巡首度聯合操演,AIT則證實美台海巡工作小組剛舉行首次會議。

昨天(11)世界怎麼看台灣?中國惱羞成怒,對於台灣將在立陶宛設處,展現瘋狗外交本質,要求召回大使,還要立陶宛比照辦理,遭全世界看笑話,相關新聞仍持續延燒。另中國為逼迫加拿大在孟晚舟引渡美國讓步,判決加國公民死刑,也擴大成國際事件。

在中國壓迫立陶宛事件。法國《法新社》(AFP)報導,立陶宛駐中國大使因台灣爭端離開北京。報導指出,中國為抗議台灣將於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設立代表處,10日要求立陶宛召回駐中國大使米凱維切涅(Diana Mickeviciene),並表示將召回中國駐立陶宛大使。剛抵達北京的米凱維切涅就被要求離開。她表示,只要21日的強制隔離結束,就會離開。立陶宛外交部聲明,立陶宛尊重一個中國的原則,但決心與台灣發展互惠關係。歐盟也表示遺憾,這是中國首次為台灣設處問題召回派駐歐盟會員國大使。

荷蘭《忠誠報》(Trouw)也報導,中國驅逐立陶宛大使。包括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衛報》(Guardian)、德國《法蘭克福廣訊報》(Frankfurter Allgemeine Zeitung)、波蘭「TVN 24」、西班牙《歐洲通訊社》(Europa Press)、澳洲《雪梨晨鋒報》(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日本《NHK》均報導中國如此蠻橫無理的舉止。

在台灣的國際外交方面。美國《美聯社》(AP)報導,因緊張關係加劇,中國市場對台灣書籍態度轉冷。西班牙《金融世界》(El Mundo Financiero)報導,德國媒體專訪外交部長吳釗燮的迴響巨大。《NHK》報導,蔡英文接受《文藝春秋》專訪,籲求與日本等國加強聯繫。

美國《新聞週刊》(Newsweek)報導,台灣《自由時報》指出,台美海巡首度聯合操演。報導指出,《自由時報》10日報導台灣海巡、美國海岸巡防隊聯合操演;美國在台協會(AIT)11日證實,美台海巡工作小組剛舉行首次會議,但AIIT與外交部都未對聯合操演的報導發表評論。

《自由時報》指出,重型巡防艦「嘉義艦」率「台東艦」、「安平艦」在花蓮港外海28海里處進行訓練演習。海巡署否認有任何美國海巡艦艇加入,並表示未來亦不排除任何可能的互動合作模式」,但基於雙方默契,未經雙方同意,合作內容不對外公開。國防事務專家蘇紫雲表示,由於與美國合作具外交敏感性,因此台灣政府自然會對披露的內容持謹慎態度;巡防艦本來大可關閉其船舶自動識別系統(AIS),但選擇不關閉,使觀察人士得以發現和追蹤艦隊,從而默認美台海巡隊的合作。

在中國的國際外交方面。《新聞週刊》報導,跨國公司執行長開始評估在中國經商的風險。報導指出,北京與貿易夥伴之間不斷加劇的緊張局勢,使在中國經商的挑戰更加複雜。美國國家安全局7月確認Exchange電子郵件遭受來自中國的攻擊;拜登政府受夠中國宣稱不會從事商業網路間諜活動的謊言,立即聯繫以日本為首的盟友,共同譴責中國。

隨著在貿易、人權問題上的摩擦不斷升高,與中國做生意變得令人不安。跨國公司被夾在中間左右為難,美國、日本、其他已開發國家的企業執行長(CEO)需要認識到過去幾年的情勢發生了多大變化。這些公司的母國政府愈來愈懷疑這些投資是否明智,而北京正向他們施壓。中國還警告跨國企業,西藏、香港、新疆、台灣等議題是必須避免的紅線。三得利(Suntory)執行長新浪剛史認為,最壞狀況可能是被沒收財產。日產(Nissan)前董事表示,高科技公司必須將北京視為掠奪者,且須不惜一切代價保護他們的智慧財產權。

武漢肺炎疫情更顯示,跨國公司的供應鏈是多麼脆弱。科技公司處境將更艱難。前中國美國商會會長麥健陸(James McGregor)表示,鄧小平的「改革開放」已被「改革關閉」所取代。

美國《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刊登中國問題專家庫珀(Zack Cooper)、黎雅澹(Adam P. Liff)專文,指出美國仍需「亞洲再平衡」戰略。專文指出,美國現在對亞洲的初期做法都恰如其分。其3個首要任務應該是重新聚焦對該地區正向的政策主張和戰略,而不是將美國的參與視為對中國的回應。美國最大的失敗也許是在貿易、投資,2016年退出「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後,經濟整合加速,「日歐經濟夥伴協定」(EU-Japan Economic Partnership Agreement)2019年生效,「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2020年生效。美國顯然是個旁觀者。

美國須重新調整過度以中國為中心的亞洲論述。拜登政府已認知正確處理亞洲事務的重要性,但尚未提出積極、全面的區域計畫來吸引諸多國家。華府未參與加速亞洲經濟整合,已損害其地位,並阻礙其塑造和促進穩定的區域秩序的能力。如果拜登政府無法讓美國人民及國會接受CPTPP,那美國「回來了」的說法聽起來可能很空洞。

美國另個當務之急,是處理整個亞洲地區,特別是東南亞激增的外交事務。拜登政府須和國會共同努力,扭轉當前軍力平衡從美國及其盟國轉移的趨勢。五角大廈應與亞洲盟友及夥伴合作,制定強有力的「拒止性嚇阻」(deterrence by denial)戰略,說服北京無法透過武力來實現其在台灣的目標。

美國《猶他新聞報》(Deseret News)報導,宗教自由倡導者希望2022北京冬奧移至他處舉辦。葡萄牙《葡萄牙電視廣播新聞》(RTPNoticia)報導,中國興建的水大,摧毀柬埔寨原住民、少數民族之生命與生計。智利「Infogate」報導,中國國家電網公司控制巴西、烏拉圭、阿根廷和智利的電力分配;另報導,在在中國經營的國家,對工人的人權侵犯投訴增加。紐西蘭《道明郵報》(The Dominion Post)報導,輕鬆的成長導致紐西蘭對中國的風險性依賴。

包括加拿大《環球郵報》(The Globe and Mail)、《加拿大廣播電視公司》(CBC)《多倫多太陽報》(The Toronto Sun)均關注,中國判決加國公民死刑、11年徒刑,這是冒牌法院的判決,呼籲加國總理杜魯道必須撐住。希臘《每日報》(H KAΘHMEPINH)報導,中國判處加拿大人死刑。澳洲《澳洲財經評論報》(The Australian Financial Review)報導,中國以間諜罪判決加國商人11年徒刑,引發坎培拉密切關注。

記者鄭信貞

Facebook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最新文章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