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三. 5 月 15th, 2024

疾病專題

驚!60歲男子唇下長痘 就醫竟診出罹腎臟癌驟逝 – 生活 – 自由時報

正能量 17%

83% 負能量

60歲男子血尿、頻尿卻不感疼痛,就醫發現唇下長痘,竟是腎臟癌轉移不幸驟逝。「無痛血尿、頻尿一定要小心」,高醫泌尿部主治醫師錢祖明說,患者持續半年血尿求診,自訴從未感到疼痛,下唇邊卻長出1顆不明痘痘,將右腎、肺葉與下唇痘子切除化驗發現癌細胞,證實腎臟癌轉移,標靶治療無效,幾個月後就驟逝。

新聞來源:自由電子報

下唇冒出痘 竟是腎臟癌細胞轉移 – 生活

正能量 7%

93% 負能量

高雄一名60歲老翁半年來因腰痠且小便帶有血絲,甚至在下嘴唇冒出一顆如痘子般的腫塊,但不痛不癢讓他不以為意,沒想到血尿情況變更嚴重,到高醫求診竟被證實是罹患最末期的腎臟癌,而下唇那顆大痘痘,就是從腎臟轉移來的癌細胞。高醫泌尿部主治醫師錢祖明指出,該名患者持續半年血尿求診,自訴從未感到疼痛,下唇邊卻長出1顆不明痘痘,經安排超音波、電腦斷層等檢查,證實右腎有顆6乘5公分的腫瘤,且癌細胞轉移到肺臟,立即為他高雄一名60歲老翁半年來因腰痠且小便帶有血絲,甚至在下嘴唇冒出一顆如痘子般的腫塊,但不痛不癢讓他不以為意,沒想到血尿情況變更嚴重,到高醫求診竟被證實是罹患最末期的腎臟癌,而下唇那顆大痘痘,就是從腎臟轉移來的癌細胞。高醫泌尿部主治醫師錢祖明指出,該名患者持續半年血尿求診,自訴從未感到疼痛,下唇邊卻長出1顆不明痘痘,經安排超音波、電腦斷層等檢查,證實右腎有顆6乘5公分的腫瘤,且癌細胞轉移到肺臟,立即為他安排手術切除。錢祖明說,醫療團在摘除患者右腎、部分肺葉後,看到下唇上的這顆大痘子,也將它切除下組織送病理檢驗,報告出爐證實所切下的右腎、肺葉與下唇上的大痘子,全是腎臟癌細胞;手術後,雖接受標靶等治療,但因癌細胞已轉移,仍不幸器官衰竭過世。錢表示,腎臟癌很常在發現時,病況已到末期轉移,患者若有腰痠、腰痛或排尿流血症狀,一定要就醫檢查,而在治療上以手術切除、合併標靶及免疫治療,多數一、二期腎臟癌治療後,5年平均存活率約可達88%至95%,但若末期轉移平均存活率僅20%。目前全世界腎臟癌患者唇邊長痘僅找到4例病例,錢醫師提醒民眾不要輕忽臉部、身體冒出腫塊,有症狀一定要注意及早就醫診斷。

新聞來源:中時電子報

司法不公? 無法為女兒討公道母竟「心碎」而亡 – 社會

正能量 48%

52% 負能量

一名漂亮的女子在一場卡丁車事故慘死,她的母親在痛失愛女後努力替自己的女兒伸張正義,卻不想當問訊結束幾小時後這名母親就因為心臟病發作而香消玉損。女子的朋友表示,該名母親的死因正是「心碎」。據《太陽報》報導,33歲的女子凱莉(Kelly) 與伴侶到特內里費島(Tenerife)玩卡丁車,在過彎過程不幸失控衝下山溝,送醫後不治。凱莉的伴侶,威爾科克(Wilcock)表示當時他們只有得到安全帽,車上沒有任何的安全帶,甚至連事前的安一名漂亮的女子在一場卡丁車事故慘死,她的母親在痛失愛女後努力替自己的女兒伸張正義,卻不想當問訊結束幾小時後這名母親就因為心臟病發作而香消玉損。女子的朋友表示,該名母親的死因正是「心碎」。據《太陽報》報導,33歲的女子凱莉(Kelly) 與伴侶到特內里費島(Tenerife)玩卡丁車,在過彎過程不幸失控衝下山溝,送醫後不治。凱莉的伴侶,威爾科克(Wilcock)表示當時他們只有得到安全帽,車上沒有任何的安全帶,甚至連事前的安全宣導也沒有,他們「付錢就能走了」。他也後悔的表示,當時一心想玩對於細節根本不在意。當談到了凱莉的喪生,威爾科克提出了關鍵的一點,「在過彎處,她仍舊直行。」而原因就是因為當兩人過了第一個彎後,凱莉便拿出手機開始拍照。驗屍官泰勒也表明有證據能證明凱莉當時確實是一邊使用手機拍照一邊開卡丁車。正因為這件事讓法院與凱莉的母親芭芭拉(Barbara Moffatt)相持不下。芭芭拉認為法院根本沒有給出一個公正的交代,她認為卡丁車的賽道已經有30年歷史,而且當時凱莉的安全帽明顯與她的頭圍不合。芭芭拉認為自己的女兒是被特內里費島的卡丁車殺害,在遲遲等不到「正義」的情況下,芭芭拉於凱莉案件第二次查究結束後,因心臟病在家裡過世。

新聞來源:中時電子報

罕見!老翁嘴唇邊冒「大痘痘」 檢查後竟是腎臟癌末期… | ETtoday

正能量 66%

34% 負能量

高雄一名60歲的老翁,半年來因腰痠且小便帶有血絲,在下嘴唇又冒出一顆如痘子般的腫塊,因近來血尿情況變得更嚴重到高醫求診,經過檢查,老翁竟被證實是罹患最末期的腎臟癌,而下唇那顆大痘痘,竟是從腎臟轉移而來的癌細胞。

新聞來源:ETtoday健康雲

男女看過來 這身體部位最易得皮膚癌 – 生活

正能量 39%

61% 負能量

長大後唯一會讓我們做惡夢尖叫的只有癌症。不管罹癌風險高不高,大家都想要預防。我們整理出10個可實踐的防癌守則,幫助你過得平安又健康。1.和你的親友「坦誠」相見:你需要有人幫你看光全身每一吋,包括背部、頭皮和其他很難自己察覺的部分,察看痣、疣顏色、大小的變化。女性要特別看腿部,皮膚癌通常長在這裡,男性要看脖子、頭和身體,這是最常被診斷出皮膚癌的地方。2.遠離香菸、檳榔:吸菸是肺癌最主要的危險因子,只要煙長大後唯一會讓我們做惡夢尖叫的只有癌症。不管罹癌風險高不高,大家都想要預防。我們整理出10個可實踐的防癌守則,幫助你過得平安又健康。1.和你的親友「坦誠」相見:你需要有人幫你看光全身每一吋,包括背部、頭皮和其他很難自己察覺的部分,察看痣、疣顏色、大小的變化。女性要特別看腿部,皮膚癌通常長在這裡,男性要看脖子、頭和身體,這是最常被診斷出皮膚癌的地方。2.遠離香菸、檳榔:吸菸是肺癌最主要的危險因子,只要煙霧經過的管道包括嘴巴、喉頭、食道都可能罹癌,而且吸菸也會增加胃癌、攝護腺癌、肝癌、子宮頸癌的風險。好消息是,只要今天開始戒菸,15年內你的肺癌風險會降得和吸菸前一樣低。也要將這個消息分享給你身邊抽菸的人,因為你吸他的二手菸不只會增加肺癌風險,也可能增加40%得子宮頸癌的機會。台灣更是「香檳酒」一家親,嚼檳榔的200萬人口超過九成也吸菸喝酒,罹患口腔癌的機會比一般人多123倍。3.減肥:美國癌症學會提出,只要過重或肥胖,女性將會增加20%、男性將增加14%癌症死亡率。衛生署建議大家將身體質量指數(BMI)維持在18.5~23.9之間,而且只要減掉多餘的體重,身體就會降低製造女性荷爾蒙,也就會降低乳癌、卵巢癌和子宮內膜癌的風險。4.不熬夜:別以為年輕泡夜店、通宵上網沒差,其實長期作息顛倒會增加男性攝護腺癌、女性乳癌風險,因為夜間燈光會使抑制惡性腫瘤的褪黑激素減少。5.崇敬太陽:要得到充足的維生素D,通常要靠曬太陽轉化成活性物質,這樣可以降低淋巴瘤、乳癌、大腸癌的風險。只是曬太多太陽也會造成皮膚癌的風險,因此建議身體的四分之一每天曬15分鐘太陽,只要超過就擦防曬乳。6.吃魚:Omega-3脂肪酸可以延緩動物身上腫瘤的出現,減緩腫瘤的生長,並降低轉移的風險。前美國白宮營養顧問西莫波羅絲(ArtemisSimopoulos)博士在《超完美OMEGA飲食》建議,一週至少吃兩次高脂魚,包括鮭魚、鮪魚、鯖魚(小型青花魚)、秋刀魚等。7.吃得像兔子:女性只要每週吃4~6種如香蕉、胡蘿蔔等抗氧化的蔬果,就能降低54%腎臟癌的機率。但還是要比研究多吃一點蔬果,別忘了癌症基金會推廣多年「蔬果五七九」,男性每天要吃9份、女性7份、小孩5份。8.了解妳的性伴侶:性生活複雜的男人可能會造成妳的不幸,因為多重性伴侶會使自己有持續感染HPV人類乳突病毒的機會。9.每天運動流汗30分鐘:最好的防癌密招就是一週運動5天,每天至少30分鐘。各種型態的活動都能降低男性荷爾蒙和女性荷爾蒙,這樣就可以降低相關的癌症如子宮內膜癌和卵巢癌和乳癌。運動還有「紅利」,因為會運動會增加大腸蠕動的速度,能預防大腸癌。10.去做癌症篩檢:衛生署國健局已經提供免費的大腸癌、乳癌、子宮頸癌、口腔癌的篩檢,老話一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新聞來源:中時電子報

吃雜糧血糖反升?營養師曝關鍵 – 生活

正能量 69%

31% 負能量

不少糖尿病、高血糖患者都會選擇少吃白米飯,而用雜糧來代替,以減緩血糖的上升速度,但有時可能會發現,吃下雜糧後沒有得到預期的效果,對此,營養專家提出以下原因解釋,烹煮方式就是其一問題。根據10多位營養師經營的專頁《爆炸營養課堂》發文指出,雜糧類的加工品,像是八寶粥,雖然含有不少雜糧,但當中加了色素、澱粉以及糖等成分,因此不適合糖尿病患者食用;另外,有些人為了增加雜糧的口感,會選擇用油炸方式,其中的油不少糖尿病、高血糖患者都會選擇少吃白米飯,而用雜糧來代替,以減緩血糖的上升速度,但有時可能會發現,吃下雜糧後沒有得到預期的效果,對此,營養專家提出以下原因解釋,烹煮方式就是其一問題。根據10多位營養師經營的專頁《爆炸營養課堂》發文指出,雜糧類的加工品,像是八寶粥,雖然含有不少雜糧,但當中加了色素、澱粉以及糖等成分,因此不適合糖尿病患者食用;另外,有些人為了增加雜糧的口感,會選擇用油炸方式,其中的油脂很容易引起肥胖,也不適合糖尿病患。《爆炸營養課堂》提到,很多人罹患糖尿病後,雖然知道要多吃雜糧,但並非所有雜糧都適合,像是糯小米、糯玉米等黏性糧食的升糖指數高,不輸精製白米、麵。《爆炸營養課堂》補充,有人會煮雜糧粥給牙口不好的老人,但雜糧煮得太軟爛,其升糖指數也會增加。

新聞來源:中時電子報

牙齦流血、發炎千萬要小心,高血壓可能也在等著你!醫生道出牙周病意想不到的

正能量 46%

54% 負能量

大家都很害怕去牙醫看牙,但現在有個讓你不得不去的理由,新研究發現,牙齦出血或是牙齦相關疾病可能會引發高血壓,研究刊登在《心血管研究雜誌》(CardiovascularResearch)。英國倫敦大學學院伊斯特曼牙科學院牙周病學系主任FrancescoD’Aiuto博士指出,針對2

新聞來源:風傳媒

不只大冰奶!這4種食物超級傷肝 – 生活

正能量 38%

62% 負能量

肝癌為國人十大癌症第二大死因,但許多患者直到被驗出罹患肝癌之前都完全沒有感覺,醫師表示,肝癌早期通常沒有明顯症狀,而且與飲食有密切關係,建議應盡量少吃4種食物,才能避免肝癌上身。中醫師樓中亮在「樓中亮預防保健網」專欄中指出,台灣脂肪肝的盛行率高達四成,而肥胖、高血脂、高膽固醇都與脂肪肝有關,同時會增加肝硬化與肝癌風險,要避免肝癌上身,應少吃下列四種傷肝食物:1. 重口味及油膩外食2. 應酬時的大魚大肉3肝癌為國人十大癌症第二大死因,但許多患者直到被驗出罹患肝癌之前都完全沒有感覺,醫師表示,肝癌早期通常沒有明顯症狀,而且與飲食有密切關係,建議應盡量少吃4種食物,才能避免肝癌上身。中醫師樓中亮在「樓中亮預防保健網」專欄中指出,台灣脂肪肝的盛行率高達四成,而肥胖、高血脂、高膽固醇都與脂肪肝有關,同時會增加肝硬化與肝癌風險,要避免肝癌上身,應少吃下列四種傷肝食物:1. 重口味及油膩外食2. 應酬時的大魚大肉3. 炸雞4. 珍奶樓中亮表示,長期吃上述這些高油、高鹽、高糖、高脂的食物,又缺乏運動,都是導致脂肪肝的原因,他建議飲食應儘量清淡,只吃七分飽就好,並維持規律運動,才能降低脂肪肝發生機率。此外,樓中亮提醒,每日酒精攝取量,啤酒約1罐(360毫升)、水果酒約120毫升、烈酒約30毫升。飲酒過量會導致酒精性脂肪肝,引發肝纖維化或肝癌。除了不過度飲酒,還要盡量避免熬夜,夜晚11點至凌晨3點是肝膽經循環與修復時間,熬夜會使得肝膽經無法正常運作,導致身體產生病變,引發疾病。☆中時電子報關心您:喝酒過量,有礙健康!

新聞來源:中時電子報

一家七口都罹患糖尿病 營養學家教他這樣吃竟然痊癒 | 生活 | 三立新聞

正能量 49%

51% 負能量

大家常說「病從口入」,很多疾病都是吃出來的,包括三高、心血管疾病和很多的癌症,因此三立新聞網直播節目《奕起聊健康》邀請到國際級的頂尖營養學專家徐嘉博士,深入探討「正確飲食」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透過培養正確的飲食觀念,找回健康,也提升身體的自癒能力,甚至讓身體原本的毛病,用最天然的方式自我痊癒、恢復健康!

新聞來源:三立新聞網

抗癌新曙光!諾貝爾獎揭這項關鍵 – 生活

正能量 60%

40% 負能量

今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揭曉,由3位美國和英國的教授共同獲得,他們解開了細胞運用氧氣的謎團,未來有望應用於對抗多種疾病,其中包括癌症。抗癌再出現新曙光,關鍵就在氧氣。氧氣雖然對人體至關重要,但過去我們對於細胞如何因應氧氣濃度變化,卻一無所知。共同獲獎的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教授凱林(William G. Kaelin Jr.)、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教授塞門薩(Gregg L. Semenza),以及英國法蘭西斯克里克研究中心臨床研究主任雷今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揭曉,由3位美國和英國的教授共同獲得,他們解開了細胞運用氧氣的謎團,未來有望應用於對抗多種疾病,其中包括癌症。抗癌再出現新曙光,關鍵就在氧氣。氧氣雖然對人體至關重要,但過去我們對於細胞如何因應氧氣濃度變化,卻一無所知。共同獲獎的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教授凱林(William G. Kaelin Jr.)、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教授塞門薩(Gregg L. Semenza),以及英國法蘭西斯克里克研究中心臨床研究主任雷克里夫(Sir Peter J. Ratcliffe)揭開了這個謎團,諾貝爾委員會表示,有望為未來對抗貧血、癌症,以及其他疾病的新策略鋪路。諾貝爾醫學獎評審委員強生(Randall Johnson)表示,就像燃燒蠟燭一樣,所有動物細胞都需要氧氣來得到能量,但能獲得的氧氣量卻不一定:「細胞在像人體這樣的3D結構中,總是獲得不同總量的氧氣。影響的因素包括血流量不一,也可能是組織本身就消耗了很多氧氣,像是我的腦部現在可能就耗費了很多氧氣,跳很快的心臟也消耗很多氧氣……所以細胞必須以非常細緻的調整,來因應氧氣濃度變化,如果調整得不好,甚至可能讓細胞死亡。」細胞如何因應氧氣濃度變化,和一般人究竟有什麼切身關係?強生進一步解釋:「這能幫助我們研發新的藥物,事實上也正在進行中了,我們能找出各種方式,影響這個最根本的過程。」簡單來說,透過這3名科學家的研究,我們理解了一旦氧氣濃度降低,細胞如何調節適應的分子機制。所以假使突然發生車禍大量失血,人體必須快速製造紅血球,這時候就有藥物能介入,加速這個過程。相關的應用,還包括抗癌領域。許多疾病都與氧氣濃度有關,其中包括癌症。獲獎的塞門薩在記者會上表示,癌細胞分裂得非常快速,消耗大量氧氣,讓癌細胞愈來愈缺氧,「我們知道的是,當這些細胞缺氧,它們會啟動基因,讓它們進一步侵略、轉移,以及擴散到全身。」塞門薩表示,多數化療藥物只能殺死正在分裂中、不缺氧的癌細胞,卻沒有治療方式能針對缺氧的細胞,「我們認為這些缺氧細胞會戰勝化療,重新復活,最終殺死病患。」塞門薩認為,未來主要目標將是研發能抑制缺氧誘導因子(HIF)活動的藥物,來輔助目前的化療,對於癌細胞已經擴散的病患,能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缺氧誘導因子在細胞處於低氧狀態時特別穩定,進一步刺激新血管形成,並使癌細胞增生,現在了解了細胞如何適應缺氧環境,就有機會及早出手,以藥物阻止癌細胞繼續大肆侵略。塞門薩的研究最初是關注紅血球細胞製造,沒想到後來延伸到更廣泛的層面,甚至解開了長久的謎團。包括他在內,這次獲獎的3位教授都同時具有實驗室與臨床經驗,塞門薩認為這相當重要:「必須要有人能站在研究與醫藥的界線,來促進相關研究,最終才得以提升臨床實務。」資料來源:CBS、Johns Hopkins Medicine、Nobel Prize

新聞來源:中時電子報

少吃紅肉防癌?專家教你這樣吃 – 生活

正能量 48%

52% 負能量

紅肉會致癌、增加心血管和糖尿病的風險,世界衛生組織(WHO)所屬的研究機構國際癌症研究署(IARC)甚至將紅肉列為2A級的致癌物(對人體致癌的可能性較高的物質),各國的飲食也都建議少吃紅肉。但近期有一個分析研究推翻這樣的說法,認為吃紅肉跟疾病沒有顯著的關係,因此不用刻意少吃。風險低到不用在意,真的嗎?這項由加拿大戴爾豪斯大學(Dalhousie University)及麥克馬斯特大學(McMaster University)的研究團隊負責分析紅肉會致癌、增加心血管和糖尿病的風險,世界衛生組織(WHO)所屬的研究機構國際癌症研究署(IARC)甚至將紅肉列為2A級的致癌物(對人體致癌的可能性較高的物質),各國的飲食也都建議少吃紅肉。但近期有一個分析研究推翻這樣的說法,認為吃紅肉跟疾病沒有顯著的關係,因此不用刻意少吃。風險低到不用在意,真的嗎?這項由加拿大戴爾豪斯大學(Dalhousie University)及麥克馬斯特大學(McMaster University)的研究團隊負責分析,由14位各領域專家,包括研究方法專家、營養流行病學家、營養師、家醫科及內科醫師,組成跨國營養研究團NutriRECS撰寫飲食指南,分析54篇、共計54,000人的綜合分析研究集結而成。研究結果發現,紅肉和加工肉品如火腿、培根與疾病如癌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沒有顯著的關聯,並刊登在《內科醫學年鑑(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中。其中指出,如果1,000人中,每週減少3份紅肉或加工肉,分別持續以下時間,則會出現:●持續一生:因癌症死亡的情況會減少7例●持續11年:因心臟疾病去世的情況會減少4例如果1,000人中能夠每週減少3份不同肉類攝入情況持續7年,則情況如下:●減少紅肉:罹患第2型糖尿病的情況會減少6例●減少加工肉:罹患第2型糖尿病的情況會減少12例研究者之一約翰斯頓(Bradley Johnston)是戴爾豪斯大學社區健康與流行病學(Community health and epidemiology)助理教授,同時也是NutriRECS共同創辦人,他指出,這項發現並不是認為吃紅肉和加工肉品沒有風險,只是證據相當薄弱,減少紅肉攝取能降低疾病的效果很小,不如繼續食用。而基於環境保護因素對於攝食紅肉的建議則不納入研究範圍。研究也指出,以往的飲食指南建議減少或不吃紅肉,都是基於觀察性和回溯性的研究,每個致病因子相互混雜,無法得到真正可能的致病原因,此外這些組織或協會的建議都沒有經過嚴謹的系統性分析,而且受限於與業者的利益關係。這番言論和世界衛生組織、英國國民健康署、美國癌症協會和美國心臟協會等國際健康組織機關的飲食建議大相逕庭,引起許多專家的反駁。英國牛津大學流行病學家凱伊(Tim Key)指出,已經有充足的證據顯示加工肉品和紅肉會造成大成直腸癌,所以WHO才在2015年把紅肉、加工肉列為致癌物。哈佛大學陳曾熙公衛學院營養學系主席胡教授(Dr. Frank Hu)說,該研究的方法不適當,是一個相當不負責任的飲食建議,甚至表明,他不願看到美國人民遵從NutriRECS的飲食建議,重新吃會傷害身體的食物。研究反覆莫衷一是,紅肉究竟能不能吃?紅肉跟癌症有關,流行病學上的研究是從病人回溯其飲食習慣,發現紅肉吃得比較多。但紅肉跟癌症真的有直接關係嗎?芒果社企執行長、營養師林雅恩指出,如果單只有紅肉,是不成立的,只能說有關連而不是因果關係。聯新國際醫療、聯新營養總營養師呂美寶也指出,營養學研究相當複雜,許多因素如生活習慣、烹調方式等等會影響結果,不能一篇研究就斷定該怎麼吃,「該飲食建議是分析其他研究而來,但這些研究受試者是怎麼吃紅肉的,其實不清楚。」現在紅肉如豬、牛、羊肉之所以被認為較不健康,是因其所含的飽和脂肪酸較白肉多,會增加心血管疾病和中風的風險;白肉如魚、雞肉油脂較少,魚類的油脂也是人體所必需的好油,「如果以1份蛋白質30克來計算,1份牛肉大約有10~15克脂肪;1份雞肉大約只有5~7克,」林雅恩說。各國的飲食指南大都沒有建議不吃紅肉,而是少吃或改吃植物性蛋白如豆類、菇類,而少吃的用意除了健康考量,更多的是碳排放,「飼養家畜需要更多農作物,加上運送、飼養中造成的汙染,所以有些程度是為了永續發展。」但加工肉品如培根、火腿等是高鹽的食物,加上必須添加其他化學物質防腐、保色,所以更建議應少吃,「比起吃加工肉品,吃新鮮的紅肉致病風險較低,」呂美寶說。紅肉仍然是良好的營養來源,富含蛋白質、鐵、鋅和維生素B群,但要怎麼吃才不會疾病上身呢?呂美寶表示,根據世界癌症研究組織(WCRF)的建議,每週只能攝取350~500克紅肉或加工肉品,等於每天只能吃50~70克。烹調方式也應該選擇涮、煮、滷、燉,少油炸或燒烤,「紅肉經過高溫烹調,會產生雜環胺和多環芳香烴,這些都是致癌物質,」呂美寶說。許多人認為食用部位和致病或致癌有關,林雅恩認為這毫無科學根據。他指出,以往認為豬脖子、雞脖子是注射藥品的地方、不要吃,但藥品注射後是全身都在作用,不會只停留在脖子;第二,注射藥品是為了預防疾病,但人力、藥物成本會提高,因此現在畜牧業大多以改善環境、增強飼料營養的方式來預防疾病。「與其挑部位吃,不如挑油脂少的地方吃,」林雅恩指出,例如豬肉就買瘦肉、少吃豬腳、五花肉,雞肉不要吃皮、牛肉則是避免牛腩,買牛腱、牛肩、里肌、腰內肉等,油脂較少,吃起來較健康。呂美寶也建議少吃富含脂肪的部位,「動物脂肪是容易累積毒素的地方,有新聞報導過有孩子喜歡吃肥肉導致賀爾蒙失調的案例。」此外她也建議吃草飼牛而非穀飼牛,紐、澳的草飼牛油脂中omega-3比例較高,較不容易引起發炎;但美國榖飼牛的的脂肪和omega-6比例高,攝取過多會引起體內慢性發炎。紅肉不是不能吃,而是要注意攝取量和部位,這麼一來不僅能吃到紅肉所富含的營養,更能享受到美味;人工肉則是建議少吃,如果要吃也應該盡可能少量,或用新鮮的紅肉代替。資料來源:Annal of Internal Medicine、BBC

新聞來源:中時電子報

最新文章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