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三. 1 月 17th, 2024

印太戰略

世界看台灣》烏克蘭戰爭凸顯美國印太架構重要性 中國兩面手法應對世界 國際關注

昨天(10)世界怎麼看台灣?美國醞釀發起的印太架構,因烏克蘭危機,引發中國的注意;全世界高度關注中國是否從烏克蘭危機,啟發對台的攻擊,或是從中記取教訓;中國開始轉向想討好西方世界,扮演俄烏和事佬。均獲國際高度關注。

在台美關係方面。美國《彭博》(Bloomberg)刊登「外交關係協會」(CFR)研究員卜威爾((Robert D. Blackwill)、「新美國安全中心」(CNAS)執行長馮德納(Richard Fontaine)的專文,強調烏克蘭戰爭雖延遲,但不應中斷美國重返亞洲。專文指出,美國兩黨存在共識,中國才是美國最大的國家安全挑戰,隨著美國將更多注意力和資源投入印太地區,「重返亞洲」政策將確認這些現實。

但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已顛覆上述作法。現在華府必須在兩個地區與修正主義大國打交道,而中東也持續需要關注。但美國還是應繼續長期將重心轉往亞洲。首先,政策制定者應該吸收重返亞洲政策背後的持久戰略邏輯。只有在歐洲、中東沒有嚴重國家安全危機的情況下,重返亞洲才可能持續。核心挑戰是如何在這3個地區分配國安資源,而不會削弱美國的重要國家利益。

美國需要增加國防開支,將昂貴的軍備,如F-35、F-22戰機,轉移到兩個存在大國競爭的地區,將性能較低的戰機,包括無人機系統,用來執行反恐任務。在歐洲,美國應在其盟友新產生的增強軍事能力意願之基礎上更進一步,並嚇阻俄羅斯進一步侵略。應把大部分最重要的軍事資源保留給印太地區,在與澳洲和英國簽署的Aukus安全協議等努力的基礎上,將使該地區的盟友有更多籌碼來加強自身防禦,幫助他們更有能力威懾中國。

華府應結合密集外交與正面的經濟議程,從重新加入或重新談判「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開始。

對俄羅斯侵略的回應已包括制裁且有更多來自歐洲以外的國家加入制裁行列,例如日本、韓國、新加坡和澳洲。對中國的必要回應將包括歐洲夥伴和其他國家。只要普廷繼續執政,俄羅斯就仍將是一個威脅。但中國無論領導人是誰都將構成挑戰。

英國《路透》(Reuters)報導,台灣盼成為美國印太經濟架構之正式成員。台灣經貿談判辦公室總談判代表鄧振中在「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訊會議上發言表示,台灣期待成為印度-太平洋經濟架構的正式成員。強調台灣是生產半導體的龍頭,台美之間的供應鏈合作對兩國至關重要。

美國政府官員表示,目前沒有「成員資格」的細節可供宣布。但美國仍致力於加強與台灣的貿易和投資關係。

《彭博》另報導,中國憂心的印太版北約較接近神話而非現實。

在台灣的國際外交方面。貝里斯《貝里斯快報》(Breaking Belize News)報導,貝里斯總理訪台獲總統贈勳、台灣的榮譽博士等榮譽。《路透》報導,陸委會指出,中國今年忙於20大,無暇升高兩岸緊張。

在烏克蘭危機方面。美國《Fox》刊登專文,呼籲台灣主權應獲國際承認,俄烏戰爭是民主國家的警鐘。《路透》報導、加拿大《國家郵報》(National Post)均報導,台灣研究烏克蘭戰爭,以制訂對中作戰策略。日本《讀賣新聞》刊登專文探討,烏克蘭與台灣存在根本上的差異。

荷蘭《國民日報》(De Volkskrant)刊登專文分析,普廷對烏克蘭的侵略也考驗中俄友誼。專文指出,莫斯科和北京的戰略合作近年明顯強化,美國仍居主導地位的全球力量平衡正處於轉折點,朝向多極秩序轉變。以自由價值觀為基礎、以民主為主導模式的國際法治面臨挑戰。俄羅斯和中國都應為此負責。兩國在北京冬奧表態要建立「真正民主」的新世界秩序,北京要求俄羅斯將對烏克蘭採取的行動延至奧運會結束後。但北京可能未料想到這會是「全面戰爭」。

近年來,中國擴大在烏克蘭的影響力,這有助於破壞基輔與西方的夥伴關係及參與歐洲統合。中國也有興趣於更廣泛的全球野心,取代美國成為全球第一。但莫斯科仍把前蘇聯加盟共和國和其他東歐和中亞國家視為勢力範圍。

在意識形態上,俄羅斯和中國有著共同且更為廣泛的目標,即顛覆美國在其勢力範圍內的影響力,顛覆基於自由價值觀的國際法律秩序。但兩國並非真正的忠誠盟友,普廷主要企圖在不同地區製造亂局,並破壞跨大西洋國家在俄羅斯勢力範圍的野心,而中國則希望透過穩定和強化關係以實現其經濟野心和政治影響力。西方因為俄羅斯的侵略,結合為價值同盟,這是中國最不願意見到的結果。

日本《東洋經濟週刊》刊登富坂聡專文,指出中國不單只是「挺俄羅斯」的考量。專文指出,冬奧期間的中俄峰會,核心主軸是反對美國的秩序,但中國對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保持距離;中國並不想要因為挺俄羅斯而失去烏克蘭。

俄羅斯開始入侵烏克蘭後,中國認為「烏克蘭問題有其複雜與特殊的歷史經過」,並表示能夠理解俄羅斯在安全保障上的憂慮,但中國並未支持俄羅斯的軍事行動。因中國並未想要損害其與歐洲的關係。

中國不想因別人的紛爭而讓自己受損,原初所希望是由德國、法國、俄羅斯、烏克蘭等4國協商、以「諾曼第模式」架構解決烏克蘭問題。法國總統馬克洪期待「歐洲的問題由歐洲自己解決」,也就是排除美國。而被烏克蘭局勢掩蓋遭到忽略的是,2月的中俄共同聲明中也有對重新進行軍事整備的日本予以牽制之意圖。

美國《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均報導,烏克蘭危機會影響中國處理台灣議題。德國《每日鏡報》(Tagesspiegel)評論,中國的態度舉棋不定。瑞典《每日新聞報》(Dagens Nyheter)報導,中國外交部仍聲稱,與俄羅斯關係堅若磐石。加拿大《環球郵報》(The Globe and Mail)報導,中國原本想與歐洲改善關係以制衡敵意日深的美國,受到烏克蘭戰事拖累。

在中國的國際外交方面。德國《商業日報》(Handelsblatt)報導,就貿易夥伴和體制上的對手而言,德國的新中國路線將具體。荷蘭《荷蘭日報》(Nederlands Dagblad)報導,聯合國人權主管將於5月訪問新疆。

記者鄭信貞

烏克蘭危機》防中蠢動 日美印澳領袖會談 絕不允片面改變印太地區現狀

俄羅斯2月24日全面入侵烏克蘭,中國則維持曖昧的態度。美日印澳領袖昨(3)舉行視訊會談。日本首相岸田文雄會後表示,4國領袖一致認為,印度太平洋地區絕不允許像這次這樣透過武力片面改變現狀的行為。

日美印澳「四方安全對話」(Quad) 3日深夜以視訊方式舉行領袖會談,美國總統拜登、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印度總理莫迪、澳洲首相莫里森共同參與。

印度雖然表示希望加強合作,但該國在武器採購等方面,與俄羅斯的關係仍然密切。4國領袖確認合作,以避免俄羅斯的進攻導致中國以武力改變現狀。

岸田表示,他在會中強調,這次的侵略已動搖了國際社會秩序的根本。至於預定今年上半年在日本舉行的面對面Quad領袖會談,會中對數月內在東京召開達成共識。

記者鄭信貞

世界看台灣》美國派特使團高調挺台 國際持續關注台灣重要性

昨天(2)世界怎麼看台灣?美國總統拜登派特使團訪問台灣,傳遞挺台決心;中國趁在烏克蘭危機下,難以兩面討好;台灣同步參與國際制裁俄羅斯,並援助烏克蘭;台灣地位因烏克蘭危機益發受到重視。均獲國際高度關注。

在台美關係方面。美國《美聯社》(AP)報導,兩岸緊張加劇之際,美國前首席國防官員抵台。報導指出,由美國前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穆倫(Mike Mullen)率領的5人代表團在為期兩天的行程期間將拜會台灣總統蔡英文和其他高階官員。成員還包括前國防部政務次長傅洛依(Michele Flournoy)、前白宮副國安顧問歐蘇莉文(Meghan O’Sullivan)、前白宮國安會亞洲事務資深主任葛林(Mike Green)及麥艾文(Evan Medeiros)

台灣外交部長吳釗燮在台北松山機場迎接。總統府表示,此行將就台美各項領域合作議題深入交換意見。台灣外交部表示,美國前國務卿龐皮歐(Mike Pompeo)預計2日抵台,也將拜會蔡總統,並於論壇發表演說。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對美國代表團訪台之行嗤之以鼻,稱美方派任何人展示所謂對台支持都是徒勞的。中國幾乎每天派遣軍機進入台灣防空識別區,中國國防部26日抗議美國導彈驅逐艦「拉夫‧約翰遜號」(DDG-114)通過台海係屬挑釁。

美國《彭博》(Bloomberg)、《新聞週刊》(Newsweek)、《邁阿密前鋒報》(Miami Herald)、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南非《商業日報》(Business Day)均報導,拜登派遣特使團訪台,表達對台灣的支持,中國對此強烈抗議。

在烏克蘭危機方面。英國《路透》(Reuters)報導,台灣加入SWIFT制裁俄羅斯之列,並援贈烏克蘭醫療物資。報導指出,行政院長蘇貞昌表示,台灣在決定與全球民主夥伴同步制裁俄羅斯,在SWIFT跟進西方國家決定。實際上,台灣與俄羅斯貿易額也不高。金管會表示,台灣銀行匯款至俄羅斯均透過SWIFT系統,但透過中間行轉匯。

台灣是半導體主要生產國,政府已表示晶片公司將遵循對俄羅斯的出口管制。經濟部表示,正按「瓦聖那協議」(Wassenaar Arrangement)對武器及軍民兩用貨品與技術的出口管制規範,嚴格審查出口至俄羅斯的產品;若「無適當理由」,不會准許晶片出口至俄羅斯。

台灣也表示,已運送27噸醫療物資至烏克蘭。

包括《彭博》、捷克《捷克廣播電台》(esky Rozhlas)、土耳其《國家通訊社》(Anadolu Ajansi)、哥倫比亞《共和報》(La Republica)均報導,台灣援助烏克蘭27頓物資,並參與國際抵制。

包括美國《紐約郵報》(New York Post)、《NBC News》、《邁阿密前鋒報》、德國《每日日報》(taz)、法國《亞洲分析家》(Asialyst)、加拿大《環球郵報》(The Globe and Mail)、哥倫比亞《觀察家報》(El Espectador)、日本《西日本新聞》均探討,台灣不同於烏克蘭,但美國必須更積極,避免中國侵略台灣。

《彭博》刊登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教授、戰略專家布蘭茲(Hal Brands)專文,強調烏克蘭危機不會僅侷限於烏克蘭。專文指出,俄羅斯總統普廷(Vladimir Putin)談到烏克蘭的「去軍事化」時,或許是將其軍隊掏空;但談到「去納粹化」時,或許是肅清烏克蘭精英及建立傀儡政權;聲稱諸多俄羅斯和蘇聯領導人相繼「賜予」烏克蘭大部分領土時,可能是在預覽大舉重繪的地圖。

這對烏克蘭來說是場生存危機,但這場軍事攻擊對關鍵地區大國的影響可沒那麼容易控制。地緣政治影響可能同樣嚴重。俄羅斯佔領烏克蘭大片領土,將使莫斯科對波蘭、羅馬尼亞、立陶宛等北約成員國更具威脅。若能迅速鞏固對烏克蘭的控制,便能對暴露在風險下的北約國家施加更強硬的脅迫性影響力。

然而,延長歐洲的血腥軍事衝突也意謂著延長其所產生的動盪,包括人道危機及大批湧向東歐的難民潮,而東歐國家以往並不歡迎那些因戰爭而流離失所的人們。

尤其重要的是,普廷的行動突顯當今全球意識形態及地緣政治的分歧,加劇了矛盾。中俄形成更緊密的聯盟,日本等非歐洲民主國家將加入這場制裁行動。若西方民主國家失敗,普廷精心策劃的伎倆所衍生的後果,可能預示更大規模的全球動盪。

包括美國《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荷蘭《忠誠報》(Trouw)均探討,烏克蘭危機拉開美、俄、中的大國鬥爭序幕。

美國《Fox News》、《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太平洋論壇》(Pacific Forum)、《基督教科學箴言》(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比利時《歐洲政治報》(Politico Europe)、《法語自由比利時報》(La Libre Belgique)、西班牙《國家日報》(El Pais)、加拿大《環球郵報》、日本《日本經濟新聞》、《東洋經濟週刊》均報導,中國實質挺俄,但在國際的壓力下,進退維谷。

《紐約時報》另報導,美國曾敦促中國勸阻俄羅斯避免烏克蘭戰爭,但遭拒。

記者鄭信貞

國際聯手防中霸權》認定違反公平競爭 美將調整對中貿易政策

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昨(1)公佈年度貿易報告,直指中國加倍實施其有害的貿易、經濟濫用行為。強調美國正重新調整對中貿易政策,研究所有現有工具和潛在的新工具,打擊北京主導的非市場行為。

《華爾街日報》報導,USTR表示,缺乏對勞工的保障、薄弱的環境制度、反競爭的補貼,是中國人為創造比較優勢的標誌;此舉讓其他人失去業務的優勢,違反了任何公平競爭的概念。處理雙邊關係的整體和務實方法,將著重於美國勞工的長期利益。

不過USTR沒提供具體措施或重新調整的對中政策的細節,也沒有提到拜登政府為亞太地區推出廣泛經濟計劃的新細節。

美國總統拜登在去年10月宣布,將推動新的印太經濟架構,亞洲盟友、美國企業都期待能填補美國退出「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後的空白,並藉此制衡中國。USTR表示,將在不久的將來公佈這項計畫更多細節。

報告提到台灣時表示,台灣是美國在亞太地區重要的貿易夥伴和民主盟友,有著長期且熱絡的貿易關係。美台雙方將合作解決主要的貿易問題,包括美國牛肉與豬肉生產商面臨的市場准入壁壘,以及涉及版權立法、數位盜版、金融服務、投資與監管透明度等議題。

記者鄭信貞

世界看台灣》美國特使團訪台展現支持 烏克蘭危機凸顯台灣重要性 國際關注

昨天(1)世界怎麼看台灣?美國總統拜登派特使團訪問台灣,傳遞挺台決心;美國強調可以兼顧台灣,派艦穿越台海引發中國抗議;中國趁烏克蘭危機,續派軍機擾台;台灣同步參與國際制裁俄羅斯,台灣地位因烏克蘭危機益發受到重視。均獲國際高度關注。

在美中關係方面。英國《路透》(Reuters)報導,拜登派前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來台,展現對台支持。報導指出,美資深官員表示,拜登將派前資深國防安全官員代表團訪台,由美國前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穆倫(Mike Mullen)率領,他是前總統布希(George W. Bush)、歐巴馬(Barack Obama)任內的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團員包括布希任內的白宮副國安顧問的歐蘇莉文(Meghan O’Sullivan)、歐巴馬任內的國防部政務次長的傅洛依(Michele Flournoy)、前白宮國安會亞洲事務資深主任葛林(Mike Green)及麥艾文(Evan Medeiros)。傳達美國對台灣的堅實支持。

代表團預計1日下午抵台,2日晚間離開;將會見蔡英文總統、國防部長邱國正等。總統府證實訪團即將來台,讚此彰顯台美關係「堅若磐石」。

美資深官員說,挑選這5人傳遞出美國對於台灣及其民主的跨黨派承諾之重要信號,並彰顯拜登政府更廣泛的對台承諾仍堅若磐石。華府將任何以非和平方式決定台灣未來的作為視為對西太平洋和平及安全的威脅。美國將保有抵抗任何訴諸武力或其他脅迫形式,進而破壞台灣人民安全或社會經濟體制作為的能力。

這是繼2021年4月前參議員陶德(Chris Dodd)、前副國務卿阿米塔吉(Richard Armitage)和史坦柏格(James Steinberg)訪台以來,拜登再公開派遣前官員代表團訪台。而幾天前,有美國戰艦通過台灣海峽,並稱此次通過為例行任務。

保加利亞《news.bg》、日本《日本經濟新聞》均報導,拜登政府派遣特使團訪台。

《路透》另報導,白宮印太事務協調官坎貝爾(Kurt Campbell)強調,美國可兼顧印太及歐洲兩戰區。報導指出,坎貝爾在「德國馬歇爾基金會」強調,儘管烏克蘭發生危機,美國仍會繼續聚焦於印太地區;華府以往也曾同時深度參與兩地區戰事,包括二戰和冷戰時期;雖然這很困難、很花錢,但也非常重要。

坎貝爾表示,未來幾個月將展現美國在印太地區維持高度參與的決心。可以看到全方位的一連串行動,包括在外交上、制度上、投資上、經濟上、貿易上。他認為中國領導階層對美國與盟友及夥伴所展現的團結、對俄國侵略的殘暴感到「憂心」;中國因為試圖與俄國維持深刻且根本的關係而陷入窘境,中俄之間如此公開且深刻的聯盟其實令人頗為不安。

白宮國安會印太戰略主管芮普胡伯(Mira Rapp-Hooper)表示,有信心俄國侵烏不會使美國轉移其印太目標;現在送往烏克蘭的資源,與印太戰略中所需的資源大不相同。美國確實可以同時兼顧兩個地區。」

歐盟對外事務部亞太總司長維綱(Gunnar Wiegand)也強調,必須與中國保持暢通的協商管道;歐盟印太特使維森廷(Gabriele Visentin)表示,烏克蘭的事件可能促使歐盟更積極參與亞洲事務。

韓國《朝鮮日報》報導,美國發表聲明,重申對台支持堅若磐石。美國《Fox News》報導,專家警告,拜登對台恐重蹈烏克蘭覆轍。

《路透》、美國《紐約郵報》(New York Post)、葡萄牙《葡萄牙電視廣播》(RTPNoticias)均報導,中國對美艦穿越台海暴跳如雷,大罵是挑釁。

美國《CNN》、加拿大《國家郵報》(National Post)、西班牙《道理日報》(La Razon)、阿根廷《infobae》、智利《Diario BioBio.cl》、哥倫比亞《觀察家報》(El Espectador)、《時報電子報》(ELTIEMPO.COM)、海地《西北網路》(Rezo nodwes)均報導,中國軍機擾台。

在烏克蘭危機方面。《路透》報導,台灣將加入制裁俄羅斯的民主國家之列。報導指出,台灣政府25日宣布將加入「民主國家」對俄羅斯的制裁;台積電表示,將遵守所有出口管制規範。行政院長蘇貞昌指出,嚴厲譴責這種侵略行動,並將加入民主國家的行列予以制裁。經濟部長王美花表示,將「嚴格審查」輸往俄羅斯的產品。台積電發布聲明表示,遵守所有適用的法律和法規,並完全致力於遵守新公布的出口管制規則。

蔡英文重申台灣局勢和烏克蘭局勢有本質上的不同。台灣戰力的不斷提升,以及「友盟國家」對區域安全的高度關注,讓台灣有堅強的信心。同時呼籲加強防範境外勢力和在地協力者,藉由烏克蘭危機製造恐慌,影響台灣社會的民心士氣。

國防部長邱國正表示,已成立專案小組關注烏克蘭危機,並將觀察戰爭是否在中國產生任何「連動」。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對此表示,台灣不會錯過任何「博眼球、刷存在」的機會。中國並表示,不會制裁俄羅斯,這種做法從未解決任何問題。

波蘭《TVN 24》、土耳其《Sozcu》、哥倫比亞《共和報》(La Republica)、泰國《民意報新聞網》(Matichon Online)、《經理日報》均報導,台灣表示將加入「民主國家」之列,制裁俄羅斯。荷蘭《改革日報》(Reformatorisch Dagblad)、沙烏地阿拉伯《阿拉伯新聞報》(Arab News)、韓國《朝鮮日報》均報導,台積電將遵守對俄羅斯出口限制。

美國《美聯社》(AP)、加拿大《國家郵報》(National Post)、《多倫多星報》(Toronto Star)均報導,儘管有相似之處,但烏克蘭戰爭在台灣感覺很遙遠。

法國《意見報》(L’Opinion)、德國《每日鏡報》(Tagesspiegel)、瑞典《每日新聞報》(Dagens Nyheter)、阿根廷《國家日報》(La Nacion)、哥倫比亞《W Radio》、泰國《泰叻報新聞網》(Thairath Online)、印度《標準晨報》(The Morning Standard)均報導,台灣、中國高度關切烏克蘭危機,是否對台造成影響。

日本《沖繩時報》報導,日本政府擔憂烏俄情勢恐波及台海。《日本經濟新聞》發布民調,有77%民眾擔心俄烏戰事波及台灣。

包括比利時《法語國家廣播》(RTBF)、加拿大《環球郵報》(The Globe and Mail)、澳洲《雪梨晨鋒報》(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西班牙《ABC》、哥倫比亞《共和報》(La Republica)均探討,烏克蘭危機是加深,或是衝擊中國對台灣的主張。

記者鄭信貞

美日台同盟》安倍晉三主張放棄戰略模糊 建議美國表態抗中保台

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引發國際更重視台灣的處境。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昨(27)呼籲,現在是美國棄戰略模糊,明確表態捍衛台灣免於中國入侵的時候了。

《日本經濟新聞》報導,安倍昨在《富士電視台》晨間談話性節目中指出,美國採取模糊戰略,這意味若台灣遭到襲擊,美國可能會或不會進行軍事干預;現在是放棄模糊戰略的時候,台灣人民與我們共享普世價值,所以美國應堅定放棄其模糊性。

他強調,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與那國島距離台灣僅110公里,如果中國展開行動,將首先尋求在台灣週邊建立海空優勢,中國要確保廣泛的空中優勢,也將涵蓋日本領空;中國也將在相關海域內及其上方展開行動,如此將衝擊日本的領海、專屬經濟區。

安倍說,轉向戰略清晰並不意謂改變當前美國、日本、許多國家秉持的「一個中國政策」,我們應該清楚表明不允許以武力改變現狀。

安倍也提出日本擁有美國核子武器的可能性,在北約,德國、比利時、荷蘭、義大利也共同握有美國核子武器,我們需要了解全球的安全是如何維繫的,而不要認為公開討論是禁忌。

記者鄭信貞

國際聯手防中霸權》相隔29年 美國將重開索羅門大使館

為防止中國在南太平洋大挖美國、澳洲的牆角,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在結束於澳洲墨爾本舉行的「四方安全對話」(Quad)外長會議後,即前往斐濟訪問,成為40多年來首位訪問斐濟的國務卿。布林肯也宣布,美國將睽違29年,重開駐索羅門群島大使館。

《美聯社》報導,布林肯在訪問斐濟時,與18名太平洋島國領袖舉行視訊峰會。布林肯不只是40多年來首位訪問斐濟的國務卿;並宣布,美國將睽違29年,重新在索羅門群島首都荷尼阿拉開設大使館。

由於美國1993年關閉運作5年的駐索羅門群島大使館後,由駐巴布亞紐幾內亞大使館兼轄索羅門。

而中國卻積極尋求與索羅門群島政治精英和商界人士接觸,甚至想在太平洋地區建立軍事關係」;特別在索羅門群島2021年11月發生反政府暴動後,中國就派警察顧問和裝備協助訓練警力。

國務院表示,重新開設的大使館初期規模不大,編制僅2名美國職員和聘用約5名當地工作人員。

而這也符合白宮剛公布的印太戰略,將著重在南太平洋地區建立夥伴關係,抗衡中國與日俱增的影響力和野心。

記者鄭信貞

國際聯手防中霸權》加日領導人通話 關切中國侵略台灣、南海

中國對印太地區的威脅,也引發加拿大的注意。加拿大總理府指出,總理杜魯道(Justin Trudeau)8日與日本首相岸田文雄通話,對中國在南海、台灣的行動表達關切,決心加強合作以促進區域安全。

總理府指出,杜魯道和岸田文雄在30分鐘的電話觸及俄烏情勢、北韓導彈、印太戰略、供應鏈安全、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等議題。重申加拿大和日本之間的戰略夥伴關係,以及對自由開放的印太地區共同願景;同意在加拿大制定全面印太戰略、深化地區參與時,繼續密切合作。

兩人強調,共同努力加強供應鏈彈性和經濟安全、深化關鍵礦產和新興技術合作的重要性,並同意確保維持CPTPP高標準的必要性。

在俄羅斯、烏克蘭衝突,兩人對俄羅斯在烏克蘭及其周邊地區的破壞穩定行為,深表關切,重申堅定支持烏克蘭主權和領土完整。

記者鄭信貞

國際聯手防中霸權》白宮發布印太戰略報告 維護台海和平 對抗中國威脅

美國白宮11日正式拜登政府首份「印太戰略」文件,重申美國在「台灣關係法」及「6項保證」的承諾外,將與區域內外夥伴合作,維持台海的和平穩定、支持台灣自我防禦能力,營造台灣未來可依台灣人民意志與最佳利益,並透過和平方式決定的環境。外交部對此表達誠摯歡迎與感謝。

報告指出,美國日益關注印太地區的部分原因在於區域面臨越來越嚴峻的挑戰,尤其是來自中國的挑戰。中國正結合經濟、外交、軍事與技術實力,在印太地區尋求勢力範圍,並尋求成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大國。

報告直指,中國的脅迫與侵略遍及全球,在印太地區最為嚴峻,包括對澳洲的經濟脅迫、印度邊境的衝突、對台灣增強施壓、對東海與南海鄰邦的霸凌,美國盟友與夥伴大幅承受中國的損害性行為。中國也破壞人權與國際法,包括航行自由及其他為印太地區帶來穩定與繁榮的規則。

未來10年的集體努力,將決定中國是否能成功改變有利於印太地區和全球的規則與規範。但美國的目的不在改變中國,而是塑造得以運作的戰略環境,建立有利於美國、盟友與夥伴,以及共同利益與價值觀的影響力平衡。

報告指出,美國將和區域內外夥伴共同維護台海和平穩定,包括支持台灣的自我防衛能力,確保台灣人能依循其意志與最大利益和平決定未來的環境。

拜登政府將在未來兩年內展開10項核心工作,包括在印太地區投注新資源、推動印太經濟架構、加強威嚇、加強賦權與統一的東南亞國家協會(ASEAN)、支持印度的持續崛起與區域領導力、強化四方安全對話(Quad)、擴大美日韓合作、協助太平洋島國建立韌性、支持良好的政府治理與問責制,及支持開放、具韌性、安全和值得信賴的科技。

外交部表示,拜登政府上任以來,不斷展現對台灣的強勁支持,也已多次重申對台灣「堅若磐石」的安全承諾。台海和平穩定不僅符合美國及區域國家的共同利益,台美對於維護自由民主價值,更具有共同的理念與目標。外交部將繼續與拜登政府密切合作,在台美長期友好的深厚基礎上,共同捍衛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促進印太區域的和平、穩定及繁榮。

記者鄭信貞

美國認中國未履行貿易協議承諾 將公布印太經濟架構細節

中國無法落實對美貿易協議承諾。美國副貿易代表比安奇(Sarah Bianchi)直指,已就中國無法落實的情況,與北京進行討論;並預告,拜登政府將在未來幾週將公布擬與亞洲國家簽署「印太經濟架構」的細節。

美、中國在2020年1月簽署第一階段協議,北京承諾在2020和2021年至少加購2000億美元的美國商品和服務。不過截至2021年11月,中國僅實現該目標的60%。

《路透》報導,比安奇1日出席華盛頓國際貿易協會(WITA)主辦的線上論壇時直指,中國未達到第一階段協議的承諾,現已積極著手討論,並與北京方面對等官員討論這項議題。

比安奇並表示,美國的目標是在「印太經濟架構」納入數據在地化、跨界數據流動等數位議題,以及勞動力、環境和氣候變遷的規則。現在還在初期階段,當大家獲悉更多細節,將會發現裡面有數量龐大的內涵,這個倡議真的令人興奮,也相當強有力。

記者鄭信貞

國際聯手防中霸權》印太軍事會議 空軍司令熊厚基出席

中國又要抓狂了!印度空軍司令部昨(20)邀集印太地區主要國家空軍司令舉行視訊會議,空軍司令熊厚基代表台灣空軍與會。同框包括加拿大、法國、德國、新加坡、日本、韓國、澳洲、斯里蘭卡、菲律賓、越南、紐西蘭、馬爾地夫、馬來西亞、印度等國。就是沒有中國。

印度空軍司令部發出的照片,可明顯看到熊厚基與會的畫面,以及其桌前的正式名牌及空軍軍徽。印度空軍指出,印度空軍參謀長和印太區域各國空軍領導人召開了視訊會議,討論在嚴酷地點作戰時,後勤分布和敏捷作戰部署等所面臨的挑戰。

其實早在2020年,美國太平洋陸軍司令部召開視訊會議,多達27國參加,台灣陸軍首度獲邀,由陸軍少將謝宗保出席。相關畫面也出現在韓國陸軍臉書。

而此次的會議顯然由印度主導,而非美國或其他西方國家。與會國家與中國的利益衝突更涵蓋南海、東海爭議、印太戰略佈局。

凸顯印中矛盾日升,印度對台灣的重視、友善,也是與日俱增。

記者鄭信貞

國際聯手防中霸權》美國安會官員:強化台海威嚇

白宮國家安全會議(NSC)中國事務資深主任羅森柏格(Laura Rosenberger)19日出席美國智庫「國家亞洲研究局」(NBR)線上研討會時表示,華府尋求在印太區域持續發揮影響力對抗中國,希望能在今年初,與印太國家建立經濟合作的「共同目標」,並在台海與印太地區強化威嚇,確保自由開放的區域特性。

羅森柏格回顧美國總統拜登上任1年以來的美中政策。羅森柏格表示,近期與合作夥伴討論,希望能落實「印太經濟架構」的構想,初步構想包括貿易便利化、數位經濟標準、供應鏈彈性、基礎建設、減碳、潔淨能源出口管制、稅收與反腐敗等。

目標是建立經濟共同目標,並根據不同主題展開討論和採取行動,希望能在未來數個月、也就是2022年初公布。羅森柏格說,美國官員都有普遍的急迫感,要讓美國在競爭中取得優勢。

美國致力與合作夥伴共同形塑環繞中國的戰略環境,包括參與世界衛生組織(WHO)、聯合國人權理事會、重返巴黎氣候協定、召集氣候峰會、疫情峰會與民主峰會等。羅森柏格說,美國也與合作夥伴共同合作強化威懾,特別是在台灣海峽與廣泛的印太地區,確保自由開放的地區基礎。

記者鄭信貞

國際聯手防中霸權》美軍「3+2」航艦集結中國周邊

美國繼續增兵西太平洋制衡中國。3日從美國出發的航空母艦林肯號(CVN-72)已經抵達西太平洋,預料將與卡爾文森號(CVN-70)航艦打擊群聯合行動,加上在日本橫須賀停靠的雷根號(CVN-76)航艦。以及在南海、菲律賓海的兩棲突擊艦埃塞克斯號(LHD-2)、美利堅號(LHA-6)。等於美軍有3+2個航艦打擊群圍繞著中國。

林肯號首次搭載了F-35C聯合攻擊匿蹤戰機中隊,該中隊隸屬美國陸戰隊314戰鬥機攻擊中隊;為卡爾文森號之後,第2艘有能力部署F-35C的美軍航艦。

F-35C是美軍F-35家族中,專為航空母艦起降設計的版本,具有加大的機翼面積、可折疊的翼尖,強化起落架強度,擁有更佳的低速操控性能。

美國國防部最新公佈的照片,林肯號15日在第7艦隊行動區展開飛行作業。美軍表示,該艦在該行動區展開預定部署,透過同盟及夥伴關係加強互操作性,並擔當準備就緒的反應部隊,支援自由及開放的印太地區。

卡爾文森號則於17日由南海抵達菲律賓海,可能與林肯號在區內實施雙航艦行動。埃塞克斯號、美利堅號也分別在南海、菲律賓海行動,均配備F-35B戰機。

軍事專家分析,此時正當俄羅斯剛撤離在烏克蘭的外交人員,讓開戰的傳言甚囂塵上。美國可能是預做準備,萬一俄羅斯真的動手介入烏東戰事,可嚇阻中國不要趁機妄動。

記者鄭信貞

國際聯手防中霸權》「林肯號」航艦換裝F-35C 駛往亞太

美軍陸戰隊首支F-35C戰機中隊3日加入「林肯號」(CVN-72)航艦打擊群,正駛往亞太地區展開部署,未來將能在航艦上執行全球、戰時作戰任務的機隊。

《美國海軍學會新聞網》(USNI)報導,這是美軍陸戰隊的F-35C首次投入部署。「林肯號」已於3日上午自聖地牙哥基地出發前往亞太地區。

「林肯號」除搭載美國海軍第9聯隊(CVW-9)3個F/A-18E/F中隊,還搭載陸戰隊第314戰鬥機攻擊中隊(VMFA 314)旗下的F-35C聯合攻擊匿蹤戰鬥機。

第314戰鬥機攻擊中隊代號「黑騎士」(Black Knights),2020年1月21日獲得首架F-35C,花1年半進行改裝,是美軍陸戰隊首個艦載F-35C中隊。

「林肯號」也是繼「卡爾文森號」(CVN-70)後,第二艘部署F-35C的尼米茲級航艦。這是「林肯號」時隔1年後再次投入部署。

美軍陸戰隊計劃購買70架F-35C,並改裝4個中隊,以支援海軍的艦載機聯隊。陸戰隊還將購買數百架F-35B垂直起降噴氣式戰機,可從陸上基地及海軍的9艘攻擊艦上起飛。

記者鄭信貞

印尼最大報專訪吳釗燮 喊話東協國家共同關切台海情勢

外交部長吳釗燮近日接受印尼最大報《指南日報》(Kompas)專訪,強調台灣與許多東協國家享有互惠互利的經貿關係,緊密關係奠基在和平穩定的區域局勢上。台灣對東協國家在南海受中國侵擾的遭遇感同身受,也期盼包括印尼在內的國家,關切台海情勢並督促中國克制野心。

吳釗燮指出,全球包括台灣、太平洋、歐洲及拉丁美洲等地,正處於地緣政治變局,尤以台海、南海局勢最受關注。中國挑釁作為對區域和平穩定毫無助益,也與自由、開放的印太地區願景相違背。台灣身為國際社會的負責任成員,將與崇尚自由與民主的理念相近國家合作,致力促進區域和平、穩定與繁榮發展。

吳釗燮表示,中國的強勢擴張作為,以及在國際場域壓迫台灣,已喚醒民主陣營國家的警覺,認定中國的行徑是對國際秩序與民主價值的挑戰。面對中國進逼,台灣持續加強自我防衛力量,並將堅定維護民主自由生活方式,期盼獲得更廣泛的國際支持。

吳釗燮舉例,近來美、歐、澳、日等國在多場雙邊與多邊會議及會後聲明中,對台海和平穩定表達高度關切;法國、德國、 荷蘭、瑞士、愛爾蘭及捷克等歐洲國家,也紛紛通過友我決議;近日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訪問印尼時,也重申美方對維持台海和平穩定的承諾。對於友我國家的支持,我國均深表感謝。

吳釗燮強調,台灣與許多東協國家享有互惠互利的經貿關係,民間交流往返頻密,雙方緊密關係的持續推進,需要奠基在和平穩定的區域局勢。以自由開放精神維繫印太地區的繁榮發展,符合台灣與印尼等東協國家的利益。台灣對東協國家在南海受中國侵擾的遭遇感同身受,也期盼包括印尼在內的東協友好國家,能對台海情勢表達關切,並督促中國克制其威權擴張的野心。

《指南日報》創立於1965年,是印尼創刊最久、發行量最大報紙。該報每日發行量約65萬份,連同電子報Kompas.id,讀者遍及印尼全國34省,具輿論影響力。

記者鄭信貞

最新文章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