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一. 5 月 13th, 2024

癌細胞

余苑綺直腸癌復發!李亞萍哭癱 余天無心選立委「只要我女兒平安」 – 自由

正能量 59%

41% 負能量

余天(中)談到二女兒診斷出直腸癌復發,難過拭淚。(記者陳心瑜翻攝)〔記者徐郁雯/台北報導〕余天、李亞萍二女兒余苑綺本月14日產下二寶,今(21)日驚傳直腸癌復發,癌細胞轉移到肝、肺,預計明天進醫院做人工血管,隔1、2天開始做化療。愛女心切的余天哽咽表示:「希望大家、觀眾朋友可以幫忙集氣,我現在也不管

新聞來源:自由時報電子報

切睪丸後仍可能癌症復發 國衛院找到新治療方法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

正能量 40%

60% 負能量

前列腺癌(攝護腺)是我國男性十大癌症中好發第五名,部分病患須靠切除睪丸或注射荷爾蒙針來治療,但癌細胞之後仍會有抗性,導致癌症復發成「去勢抗性前列腺癌」(CRPC);國家衛生研究院今天公布研究,發現3種重要關鍵物質,能夠抑制去勢抗性前列腺癌細胞的生長和轉移。2016年我國有5359名男性確診罹患前列腺癌,造成1347人死亡;由於前列腺癌是受到雄性激素影響,因此為了降低患者雄性激素的含量,臨床治療上常採用去勢療法,包括睪丸切除及注射荷爾蒙針劑等治療方式。

新聞來源:自由電子報

余苑綺直腸癌復發轉移肺、肝 余天哽咽:希望女兒度過這一關 – 自由娛

正能量 75%

25% 負能量

〔記者粘湘婉/台北報導〕余天36歲女兒余苑綺上週生下二寶,今(21)傳出她直腸癌復發,癌細胞已透過淋巴擴散到肺、肝,余天稍早親口證實消息,一接到電話,聲音藏不住濃濃哽咽,他難過說:「狀況真的不好,我剛剛晚上6點多才接到報告,正在跑攤真的忍不住……(一陣沉默)唉不管了,不管

新聞來源:自由時報電子報

下唇冒出痘 竟是腎臟癌細胞轉移 – 生活

正能量 7%

93% 負能量

高雄一名60歲老翁半年來因腰痠且小便帶有血絲,甚至在下嘴唇冒出一顆如痘子般的腫塊,但不痛不癢讓他不以為意,沒想到血尿情況變更嚴重,到高醫求診竟被證實是罹患最末期的腎臟癌,而下唇那顆大痘痘,就是從腎臟轉移來的癌細胞。高醫泌尿部主治醫師錢祖明指出,該名患者持續半年血尿求診,自訴從未感到疼痛,下唇邊卻長出1顆不明痘痘,經安排超音波、電腦斷層等檢查,證實右腎有顆6乘5公分的腫瘤,且癌細胞轉移到肺臟,立即為他高雄一名60歲老翁半年來因腰痠且小便帶有血絲,甚至在下嘴唇冒出一顆如痘子般的腫塊,但不痛不癢讓他不以為意,沒想到血尿情況變更嚴重,到高醫求診竟被證實是罹患最末期的腎臟癌,而下唇那顆大痘痘,就是從腎臟轉移來的癌細胞。高醫泌尿部主治醫師錢祖明指出,該名患者持續半年血尿求診,自訴從未感到疼痛,下唇邊卻長出1顆不明痘痘,經安排超音波、電腦斷層等檢查,證實右腎有顆6乘5公分的腫瘤,且癌細胞轉移到肺臟,立即為他安排手術切除。錢祖明說,醫療團在摘除患者右腎、部分肺葉後,看到下唇上的這顆大痘子,也將它切除下組織送病理檢驗,報告出爐證實所切下的右腎、肺葉與下唇上的大痘子,全是腎臟癌細胞;手術後,雖接受標靶等治療,但因癌細胞已轉移,仍不幸器官衰竭過世。錢表示,腎臟癌很常在發現時,病況已到末期轉移,患者若有腰痠、腰痛或排尿流血症狀,一定要就醫檢查,而在治療上以手術切除、合併標靶及免疫治療,多數一、二期腎臟癌治療後,5年平均存活率約可達88%至95%,但若末期轉移平均存活率僅20%。目前全世界腎臟癌患者唇邊長痘僅找到4例病例,錢醫師提醒民眾不要輕忽臉部、身體冒出腫塊,有症狀一定要注意及早就醫診斷。

新聞來源:中時電子報

罕見!老翁嘴唇邊冒「大痘痘」 檢查後竟是腎臟癌末期… | ETtoday

正能量 66%

34% 負能量

高雄一名60歲的老翁,半年來因腰痠且小便帶有血絲,在下嘴唇又冒出一顆如痘子般的腫塊,因近來血尿情況變得更嚴重到高醫求診,經過檢查,老翁竟被證實是罹患最末期的腎臟癌,而下唇那顆大痘痘,竟是從腎臟轉移而來的癌細胞。

新聞來源:ETtoday健康雲

抗癌新曙光!諾貝爾獎揭這項關鍵 – 生活

正能量 60%

40% 負能量

今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揭曉,由3位美國和英國的教授共同獲得,他們解開了細胞運用氧氣的謎團,未來有望應用於對抗多種疾病,其中包括癌症。抗癌再出現新曙光,關鍵就在氧氣。氧氣雖然對人體至關重要,但過去我們對於細胞如何因應氧氣濃度變化,卻一無所知。共同獲獎的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教授凱林(William G. Kaelin Jr.)、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教授塞門薩(Gregg L. Semenza),以及英國法蘭西斯克里克研究中心臨床研究主任雷今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揭曉,由3位美國和英國的教授共同獲得,他們解開了細胞運用氧氣的謎團,未來有望應用於對抗多種疾病,其中包括癌症。抗癌再出現新曙光,關鍵就在氧氣。氧氣雖然對人體至關重要,但過去我們對於細胞如何因應氧氣濃度變化,卻一無所知。共同獲獎的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教授凱林(William G. Kaelin Jr.)、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教授塞門薩(Gregg L. Semenza),以及英國法蘭西斯克里克研究中心臨床研究主任雷克里夫(Sir Peter J. Ratcliffe)揭開了這個謎團,諾貝爾委員會表示,有望為未來對抗貧血、癌症,以及其他疾病的新策略鋪路。諾貝爾醫學獎評審委員強生(Randall Johnson)表示,就像燃燒蠟燭一樣,所有動物細胞都需要氧氣來得到能量,但能獲得的氧氣量卻不一定:「細胞在像人體這樣的3D結構中,總是獲得不同總量的氧氣。影響的因素包括血流量不一,也可能是組織本身就消耗了很多氧氣,像是我的腦部現在可能就耗費了很多氧氣,跳很快的心臟也消耗很多氧氣……所以細胞必須以非常細緻的調整,來因應氧氣濃度變化,如果調整得不好,甚至可能讓細胞死亡。」細胞如何因應氧氣濃度變化,和一般人究竟有什麼切身關係?強生進一步解釋:「這能幫助我們研發新的藥物,事實上也正在進行中了,我們能找出各種方式,影響這個最根本的過程。」簡單來說,透過這3名科學家的研究,我們理解了一旦氧氣濃度降低,細胞如何調節適應的分子機制。所以假使突然發生車禍大量失血,人體必須快速製造紅血球,這時候就有藥物能介入,加速這個過程。相關的應用,還包括抗癌領域。許多疾病都與氧氣濃度有關,其中包括癌症。獲獎的塞門薩在記者會上表示,癌細胞分裂得非常快速,消耗大量氧氣,讓癌細胞愈來愈缺氧,「我們知道的是,當這些細胞缺氧,它們會啟動基因,讓它們進一步侵略、轉移,以及擴散到全身。」塞門薩表示,多數化療藥物只能殺死正在分裂中、不缺氧的癌細胞,卻沒有治療方式能針對缺氧的細胞,「我們認為這些缺氧細胞會戰勝化療,重新復活,最終殺死病患。」塞門薩認為,未來主要目標將是研發能抑制缺氧誘導因子(HIF)活動的藥物,來輔助目前的化療,對於癌細胞已經擴散的病患,能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缺氧誘導因子在細胞處於低氧狀態時特別穩定,進一步刺激新血管形成,並使癌細胞增生,現在了解了細胞如何適應缺氧環境,就有機會及早出手,以藥物阻止癌細胞繼續大肆侵略。塞門薩的研究最初是關注紅血球細胞製造,沒想到後來延伸到更廣泛的層面,甚至解開了長久的謎團。包括他在內,這次獲獎的3位教授都同時具有實驗室與臨床經驗,塞門薩認為這相當重要:「必須要有人能站在研究與醫藥的界線,來促進相關研究,最終才得以提升臨床實務。」資料來源:CBS、Johns Hopkins Medicine、Nobel Prize

新聞來源:中時電子報

免疫治療是什麼? 中研院專家這樣說 – Yahoo奇摩新聞

正能量 58%

42% 負能量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免疫治療近年陸續被台、美國FDA核准,成為癌友治療新選擇,什麼是免疫治療?中研院生醫所研究員陶秘華日前演講時指出,人體本身具有「殺手T淋巴細胞」,可以殺死癌細胞,但活化殺手T淋巴細胞的免疫系統被癌症抑制,理論上,只要好好教育T淋巴細胞辨認癌細胞,有機會揪出難以偵測的癌細胞,達成預防癌症復發之效。癌細胞築堡壘 活化免疫系統攻擊成關鍵陶秘華進一步解釋,免疫系統是免疫細胞在血液系統和淋巴系統中巡邏,吞噬病原體後,進入淋巴結並轉換成抗原呈現細胞(APC),再活化淋巴細胞增生,可以專一性消滅病原體,並記憶該病原體供下次迅速反應。其中,殺手T淋巴細胞接受抗原呈現細胞後,可辨認並殺死被感染的細胞

新聞來源:Yahoo奇摩新聞

最新文章

Secured By miniOrange